幾年之後,貴州水西一帶,有一個叫安邦彥的匪首,自立為羅甸王,招兵買馬,佔據了貴陽以西的千里之地。
朝廷又詔命秦良玉率白杆軍人黔平亂,秦良玉義無反顧,很快就平定了叛亂,殺死了安邦彥,但也賠上了弟弟秦民屏的性命。
天啟七年,明熹宗駕崩,明思宗入承大統。
清兵趁朝廷改帝之機,由蒙古人作嚮導,從龍井關越過長城,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急迫。
明朝廷再次詔今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當然忘不了調遣上次抗清有功的女將軍秦良玉。
秦良玉接旨後,帶領她的白桿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並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餉,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
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
年已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杆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桿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復了濼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圍。
明思宗聽到捷報後,派特使攜帶大批酒肉前來犒軍,並在平臺召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將軍秦良玉。
見過女將軍後,明思宗感慨萬千,寫下了四首詩,誇讚她的功跡,並御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
“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徵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裡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皇帝親題的四首讚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這實在是一件難得的殊榮,秦良玉叩謝聖恩後,班師回石砫。
又過了十來年,起義軍張獻忠進入四川一帶,年過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掛上陣,風采不減當年。
她率領白桿兵,連戰連捷,解除太平之圍,扼叛將羅汝才於巫山,斬叛帥東山虎於譚家坪,使張獻忠的軍隊在川地吃了不少苦頭。
然而,由於川地屢經兵災,府庫空乏,糧餉短缺,損失的兵力無法補充;而起義軍部隊勢力強大,如潮水般湧進川蜀,整個戰局上,官兵無法取勝。
秦玉良萬般無奈,只有退保石柱一地。
這時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領的義軍攻破,明思宗自縊於煤山,大明皇朝在風雨飄搖中終於徹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張獻忠則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為自己的據點。
張獻忠東征西戰,幾乎囊括了全蜀,卻唯對石砫彈丸之地無可奈何。
已經六十八歲高齡的秦良玉,帶著她手下歷經百戰的白桿兵,不畏強暴,誓死抗拒,一直到張獻忠敗亡,起義軍終沒能踏入石柱半步。
清順治五年端陽節過後,七十五歲的秦良玉,在一次檢閱過白桿兵之後,剛剛邁下桃花馬,身子突然一歪,離開了人世,結束了她戎馬倥惚,馳騁疆場的豪邁生涯。
據說,至今四川石柱縣還保留著秦良玉的故居和她用過的武器,當地百姓提起她的事仍然如數家珍,無不為家鄉出了這樣一位“鴛鴦袖時握兵符”的女將軍而自豪。
秦良玉,一位偉大的女性,巾幗不讓鬚眉!
喜歡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請大家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