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是個堅強的女人,強忍住失夫的悲痛,毅然接過丈夫遺留下來的幹斤重擔,繼續訓練白桿兵,管理石砫民眾,盡心盡力,保住了石柱的安謐昌平。
二十年時光匆匆流過,轉眼到了明神宗萬曆未年,滿人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以努爾哈赤為帝,公然向大明邊境挑釁。
明神宗調集八萬大軍徵邊應敵,卻不料出師不利,八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遼東情勢危急,朝延重調全國兵馬赴援。
此時秦良玉已經四十六歲了,仍然親自率領三千白桿兵,連同自己的哥哥、弟弟、兒子,兼程北上衛邊。
萬曆四十八年,秦良玉的白桿兵已與滿清軍隊打了幾場硬仗,挫傷了清兵的一些銳氣。
這時,明神宗駕崩,明光宗繼位,光宗在位僅一個月就崩逝,又由明嘉宗登上了皇帝寶座。
前後幾個月時間,換了幾個皇帝,明朝廷一時無人主事,清兵乘虛而進,攻佔了瀋陽,勢頭更加猖獗。
秦良玉的大哥邦屏和弟弟民屏,為了挽回大明的損失,強渡渾河與清兵激戰,無奈因寡不敵眾,邦屏戰死疆場,民屏身陷重圍。
秦良玉聞訊後,親自率領百名白桿兵,渡河殺入重圍,拼死救出了弟弟,搶回了哥哥的屍體。其後,因秦良玉智勇雙全,朝廷任命她為把守山海關的主將。
山海關是東北通向內地的必經之路,清軍屢次派重兵前來叩關挑戰,秦良玉不為所激,只命部下加固防守,終使清兵無法得逞。
一次,秦良玉的兒了馬祥麟,帶兵巡關時,被敵軍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遠處的敵人射去,連發三箭,射死三個敵人。
清將大力震懼,從此不敢輕易再來山海關挑釁了。
兄亡子傷,秦良玉悲怒交集,於是上書皇帝,陳述了自家軍隊作戰及傷亡情況。
嘉宗深為感動,下詔賜予秦良玉二品官服,並封為誥命夫人,任命其子馬祥麟為指揮吏,追封秦邦屏為都督僉事,授民屏都司金事之職,還重賞了白桿兵眾將士。
後來,清兵暫時放棄了騷擾邊境的舉措,於是秦良玉率部返回石柱。
返回之時,正赴上永寧宣撫使猓玀族的奢崇明起兵叛亂,奢崇明的黨羽樊龍佔據了重慶,聽說秦良玉帶兵回到了石柱,馬上派人攜金銀厚禮去與她聯絡,想請她共同舉兵。
秦良玉大怒道:“我受朝延厚恩,正思報效國家,豈能與叛賊為伍!”
她當即斬了賊使,火速發兵,溯江西上趕到重慶,出其不意地打敗樊龍的部隊,攻下重慶。
緊接著,她又率兵直赴成都,趕走了圍攻成都的奢崇明部眾,先後拿下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等幾個大寨,徹底擊毀了叛軍勢力。
朝延聞報後,授秦良玉為都督僉事,拜為石砫總兵官,以嘉獎她的血戰功績。
當解除了成都之圍,秦良玉率領白桿兵騎馬進城時,成都的市民紛紛湧上街頭,扶老攜幼,爭睹女將軍的風采。
這時,秦良玉已是五十歲開外,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不但沒催她衰老,反而把她磨鍊得愈加英姿颯爽。
只見她端騎桃花馬上,面頰紅潤飽滿,兩眼炯炯有神,身姿挺拔,氣宇軒昂,一派大將風範,卻又不失成熟女性的醇美。
成都市民簡直把她視為神明,紛紛在她走過的路上焚香跪拜。
巡撫朱燮元設盛宴,為秦良玉及部眾慶功。秦良玉毫爽海量,與當地高層官員同坐一桌,開杯暢飲。
酒酣耳熱之時,一位臨座的巡撫署官員,也許是被秦良玉酒酣面紅的神態迷住了,竟忘乎所以地從桌下伸過一隻手來,拉住她的衣角撫弄不放。
秦良玉很覺煩心,悄悄抽出佩刀,猛地割下被牽的衣角。
在座的人大驚失色,秦良玉卻絲毫不動聲色,依舊舉起酒杯,談笑風聲,倒是那位失態的官員羞愧地離開了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