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初西方科學知識的傳入,對梅文鼎產生了巨大影響,一生博覽群書,著述80餘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文鼎從小受家學薰陶,後從師學習天文歷算知識,不僅能懂其歷理,且能“發所以立法之故,補其遺缺”。
他一生著述正多,絕大部分是天文、歷算和數學著作。
他的天文歷算和數學著作,大致可分為五類:一是對古代歷算的考證和補訂,二是將西方新法結合華夏曆法融會一起的闡述;三是回答他人的疑問和授課的講稿,四是對天文儀器的考察和說明;五是對古代方誌中天文知識的研究。
總計達66種。其數學著作達26種,冶中西數學於一爐,集古今中外之大成,總名之曰《中西算學通》。
梅文鼎能詩能文,所寫的序言、引言之類,落筆成趣,文采斐然,頗具文學欣賞價值。
他既不泥古守舊,也不盲目崇拜,而是批判地吸收外來文化。他對難解之書,難釋之義,“必欲求得其論,往往至廢寢忘食”。
詩文雜著以《績學堂文鈔》、《績學堂詩鈔》刊行。
嘉魚縣的縣令李鼎徵,有個哥哥,名叫李光地,是個了得的人物。
李光地是泉州安溪人,他的父親是個將軍。李光地是康熙九年1669年)進士,從此躋身翰林,雖然屢遭同僚彈劾,但最終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他因為政績顯著,康熙皇帝曾先後三次授匾給他,是康熙南巡時重要的身邊侍臣。
他從康熙三十七年1697年)被任命為直隸巡撫開始,一直是康熙皇帝很器重的大臣,與康熙“情雖君臣”,但“義同兄弟”。
李光地雖身居要位,但對自然科學十分感興趣,而且在算學和天文曆法領域都有相當深的造詣。這可能與當時傳教士學術風靡一時,以及康熙皇帝痴迷於自然科學有關。
他弟弟出資為梅文鼎刻印《方程論》的事,他不可能不知道。
就在他弟弟為梅文鼎刻印《方程論》的一年後,梅文鼎應主修《明史》官員的邀請,北上京城,參與修訂《明史》中的“歷志”部分。
梅文鼎到京後,受到李光地的熱情接待,他讓梅文鼎就住在他家,這使梅文鼎感激不已。
這倒並不是因為李光地是個大官,而是因為有很多當時一流的科學家經常出入相府,這使梅文鼎也有了交流的機會。
梅文鼎以極厚的學說功底,參引歷史上有記載的72家曆書,檢校得失,指出了《明史·歷志》稿本中的多種謬誤,使得編纂者低首心折,大為震驚。
一些士大夫將自己的子弟送到李府,拜梅文鼎為師,李府一時門庭若市。
由於登門求教的人太多,李光地建議梅文鼎寫一些有關歷算和算學方面普及型的讀物,使一般讀者看了就能“入得門津”。
梅文鼎覺得有道理,就先寫了一本《歷學疑問》,由李光地作序,刊行於世。
誰也沒想到,這本意在普及“歷學”的小冊子,卻改變了梅文鼎的家世與命運。
梅文鼎在數學方面,寫了20多種著作,將中西方的數學進行了融會貫通,對清朝數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他逝世之後,後人將其曆法、數學著述匯為《梅氏叢書輯要》,供62卷。
《清史稿》卷五一一,有梅文鼎傳。
《疇人傳》以3卷篇幅,評述梅文鼎及其家族中疇人的生平和成就。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把梅文鼎列為清代六大儒之一,譽為清代天文演算法“開山之祖”。
華夏近現代數學史家李儼和錢寶琮先生,分別為梅文鼎編著年譜。
在他誕生355週年之際,宣州市人民政府撥款修建他的墓地和故居,並興建“梅文鼎紀念館”,以供人們長久地紀念這位科學先哲。
如今,與古人有著相同基因的梅文鼎,已在王者大陸重生。
喜歡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請大家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