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醫聖張仲景已經在王者大陸重生,與李時珍、孫思邈和華佗組建醫聖小隊,守護通天塔第四層。
張仲景主要使用兩種攻擊方法,一是以“漫天飛花”的手法激射銀針,一是用類似寒冰掌的掌法拍打。而且,他的步法也非常神妙。
在古代,有很多關於張仲景的神話故事流傳。
因為是神醫,他不僅能夠醫治人,還能醫治山裡的野獸;不僅能夠醫治當代的人,還能入夢去診治後代的人,不可謂不神奇。
張仲景喜歡上山採藥,有一次他在河南銅伯山採藥的時候,碰到了一個白鬍子的山民,請他為自己看病。
張仲景答應了,然後把著脈,卻感覺越來越奇怪,便對這個山民道:“老先生,您的脈象怎麼如此奇怪,好像不是人的脈象,而是野獸……”
他是一個實誠的人,遇到這種事,也不覺得害怕,反而很好奇,居然問了出來。
那個山民也不瞞他,就如實回答:“我其實是山裡的老猴子,最近不知道怎麼了,身體不太舒服,看您在山裡採藥,冒昧前來。”
張仲景恍然大悟,然後盡心醫治,給他一粒藥丸。
老猴子吃了藥之後,第二天就變好了,然後來感謝他:“您治好我的病,我無以為報。這個木頭給你,是山裡面生長了萬年的桐木,很珍貴,您收下吧。”
於是,張仲景就請人把桐木做了兩把古琴,並取名叫“古猿”和“萬年”。
到了千年之後的康熙年間,有個讀書人生了重病,忽冷忽熱,還打擺子。他看了很多醫生,都沒有看好,路過張仲景祠堂的時候,就進去燒了一炷香。
當天夜裡,他發燒暈暈乎乎的時候,感覺到身邊有人給他把了脈,然後說,他很快就會好。
這個書生很驚喜,於是問他的姓名,以後好感謝他。
這個人微微一笑,說他是長沙太守張仲景。
這個書生猛然驚醒,原來是一個夢,但是更奇妙的是,病從此就好了。
當然,這些都是民間傳說,亦真亦假,因為人們對醫聖太過尊敬,所以才口口相傳。
………………
餃子在宋代以前,叫“角子”或“水角兒”,元代稱“扁食”,明代以後普遍稱餃子。
餃子寓新舊交替之意,又因其形狀像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發大財,元寶滾進來”,所以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
其實餃子本來是一味治病的良藥,其起源還與“醫聖”張仲景有關。
相傳,餃子是張仲景為了百姓不受凍傷之苦,用麵皮包裹藥材,分發給百姓,因為形狀像餃子,所以叫餃耳。
據說,吃了餃耳,喝了湯之後,身體就會不懼寒冷,能夠安穩過冬了。
當年,張仲景在長沙任職已滿,告老還鄉,正值大雪紛飛的時候,寒風凜冽,大雪紛飛。
在河邊上,張仲景看到了很多難民凍得手腳生瘡,心存不忍。在回到家鄉之後,雖然他也一直在掛診,但是心裡還是紀念著那些凍爛耳朵的人。
經過潛心研究之後,他發明了餃耳,可以去除溼氣,增強自身抵抗力。
於是,他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到除夕期間,舍“祛寒餃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其撈出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餃耳”,煮熟後分給百姓食。
人們吃了“餃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便學著張仲景“餃耳”的樣子,做成食物,在過年時食用,稱之為“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