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搖搖頭:“時間太晚了,已經沒有醫治的辦法了。”
寧遠倒也看得開,心想早晚一死,不如去遊山玩水。
等到一年之後,張仲景又見到了寧遠,大為驚奇,問他是不是遇到了名醫。
寧遠說,他到了茅山給一個道士當了書童,那個道士治好了他。
張仲景聽完之後,二話不說,揹著行李就上茅山拜師了。
張仲景醫學手段高明,不僅僅體現在六論辯經,還有一些救助手段的發明,其中就包括現在廣為熟知的人工呼吸。
它並不是從國外流傳過來的,而是華夏古老的醫學手段,只不過由於封建社會禮數制約,導致這項技術失傳。
有一天,張仲景出門給別人看病,正巧路過一家診所,門口圍著一群人,地下還躺著一個人,旁邊是親屬在哭哭啼啼。
大夫袖手在旁邊,也是毫無辦法,因為害怕被病人家屬遷怒,躲在門板邊發抖。
張仲景上前瞭解情況,原來是“死者”和家裡人鬧矛盾,一時氣憤之下想不開,用一尺麻繩上吊了。
板凳傾倒的時候驚到了家裡人,然後趕緊把人弄了下來。一看臉面發紫,已經沒有了呼吸,不見動彈,於是抬著去醫館找大夫。
但是大夫一看,這都沒氣了,束手無策。
悲痛欲絕的“死者”家屬,遷怒於醫生無能,把醫館圍的是水洩不通,要大夫給個說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張仲景看了看“死者”的情況,然後探了一下脈象,知道距離上吊時間不長,應該還有救的可能。
於是,他大聲吩咐大家幫忙,把病人抬到木板上,然後蓋上棉被保持溫暖。一個人抬起手臂,一個人按摩胸部,張仲景自己則用手撐著“死者”的胸腹部,有節奏的按壓。
隨著手臂的起落,一按一壓之下,“死者”居然一顫抖,活了過來!
張仲景吩咐不要停止動作,繼續這樣好幾十次之後,病人終於醒了過來。
周圍的家屬抱著死者大哭不止,然後不停的對張仲景磕頭謝恩,這就是最初的人工輔助呼吸法。
當時面臨戰亂,一些庸醫橫空出世,趁火打劫,給病人看病也不診脈,隨便看幾眼就開始抓藥,也不管把人治成什麼樣,只知道賺錢,草菅人命。
還有一些有技術的醫生,不給老百姓看病,多是追逐權勢榮耀。
當時瘟疫流行,死在傷寒上的更是不計其數,不光是平常百姓,達官貴人家也是一樣。
張仲景痛下決心,要找出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拯救天下黎民蒼生,能夠控制瘟疫的發展態勢。
於是,他辭官來到了嶺南,開始避世研究醫學,然後編纂醫書。
他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更多的人懂得醫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時的情況。
為了百姓也能看懂,他特意用一些樸素的語言,包括藥材都用圖畫在旁邊註釋,最後終於寫成了十六卷的《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寫完這本書之後,沒多久,便與世長辭,遺體由人運回故鄉。
“醫聖”張仲景,永垂不朽,萬古流芳!
喜歡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請大家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