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踏著閃現疾風步,左手用寒冰吸星掌,右手用火焰旋風擊,跟郭雲深遊鬥起來,以閃避為主,悄悄用神識天賦竊取他的技能。
郭雲深出拳時,靜如泰山,動如飛鳥。如遇不測之事,只要耳聞目見,不管對方的拳棒有多快,皆能避之。
因此,李白必須先將郭雲深的技能竊取到手,將其融入自己的技能中,再借助那一絲真龍烈焰,才有把握將他擊落擂臺。
斗轉星移!
有時,如果郭雲深的力度太猛,攻速太快,那麼李白就會悄悄將他的攻勢卸掉,不會硬抗,故意做那種吃力不討好之事。
相傳,有一次郭雲深想試試自己的功夫,便讓五個壯士各持一根木棍,其一端頂住郭雲深的腹部。郭雲深一轉腰,就將五人打出一丈開外。
隨著郭雲深的名聲越來越響,當然有人不服。
河北正安縣有個綽號叫“鬼八卦”的焦洛夫,曾用杆子戰勝大槍劉德寬而聞名遐邇,就對郭雲深很不服氣,並前來與郭雲深較量。
想不到的是,交手僅一個回合,焦洛夫就被郭雲深打倒在地。
焦洛夫深以為恥,遂閉門不出,終日琢磨破解崩拳之法。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破解半步崩拳,首先要知道它是怎麼回事。
半步崩拳之半步,即前足前行一步,後足緊跟一步,後足不得超過前足。相對於常人走路,後足超過前足之一步來說,這就是半步。
崩拳是形意五拳之一,從中盤胸腹處發出沒有炮拳那麼高,炮拳從上盤發出),其形短,其力猛,如崩箭穿心,如山崩地裂,因而叫做“崩拳”。
崩拳運用時,是前手勾掛敵手,後手發力穿崩。
因郭雲深功力深厚,再加時機恰當,步伐迅速,經驗老到,故武林高手與之對壘時,往往不堪一擊,瞬間就被崩拳擊中,力透胸背,心驚膽顫。
崩拳的步法,全在一趟一蹬,前腳進時,似鐵牛耕地。不偏不倚,要中直,搶佔對方中門;後腳蹬時,要快迅、猛烈,如箭出弦;意一動,身一抖,便進身,不能有絲毫遲疑之感。
正如拳經所說的“寧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寧在一氣先,莫在一氣後”,以及“崩拳如射箭,打倒還嫌慢”,重在一個“狠”字。
崩拳所走的路線,許多人認為是一條直線,是一個直拳動作。
其實,從崩拳的技術動作來分析,它並非走直線,而是在它的運動過程中,包含著一定的弧線。
當順步崩拳轉變為拗步崩拳,或拗步崩拳轉變為順步崩拳時,後拳沿著前手小臂,向前打出,裡面暗含著向下壓的勁。
拳面又有前頂之勁,在發勁的一剎間,小臂又有向前裹鑽、向上猛挑的勁力,而要發揮這些勁力,並不是一條直線所能做到的。
再說在它的運動過程中,已含有一定的弧線動作。
崩拳所走的路線,從許多形意拳名家高手的實戰中可以領悟,單憑一個直力是無法將人打得升高的,只能將人打出。因為每個人在遭到外界打擊時,都會作出防禦性的反應。
當用崩拳打擊對方時,對方必然會產主一個向上的抗勁,而崩拳者可借其抗勁,再往前上裹鑽、猛挑,借力用勁,使對方失去重心,拔根而起。
緊接著催發勁力,對方必然會被打至升高,而後跌出。
崩拳動作在實戰中,是講究打破,而不是破打。它是利用出拳的前臂挫壓對方而進擊,是打中帶破,並不是先破了對方的防線之後,再打對方。
所以,崩拳所走的路線,一種是對方一接觸我拳就倒下去,是走直線;另一種是對方接觸我拳之後,再倒下的,是走弧線。
任何拳術能不能把應有的勁力發揮出來,而發揮出來的勁力是否能使對方受到傷害,正確的運用角度是其關鍵。
崩拳在角度上的要求有二:一是身法,一是慣拳。
崩拳的身法,叫陰陽身,即通常所說的“半側身”,要求身體之正面與前進方向的直線成45度角,目不斜視。其特點是轉換自如,在實戰中減少受力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