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
關於陳慶之的調令,自然很快傳達到了前線。
在前線分別是劉章、万俟定、宇文廣、謝六四個偏將軍。
其中兩個漢化鮮卑,兩個漢人。
都是不算出名的人。
但也是隨著應昭南征北戰的老把式。
聽到了關於陳慶之的調令,他們是很不爽的。
如果應昭安排身側的皇親國戚或者幾個厲害的將軍,他們也就認了。
怎麼安排了一個無名小卒?
對手可是高歡啊!
高歡再怎麼樣,也是第二梯隊靠前的猛將,現在天下各方局勢都在這一戰了。
他們興奮的同時,也能感覺到壓力重大。
然後應昭還配合著給他們加壓力,多多少少是有點怨氣。
“你們怎麼看?”
“能怎麼看?正常看啊!陛下都已經下旨,又是給正將軍軍銜,又是賜了寶馬和寶劍,何等的恩榮?你我可曾見到過有哪位大將軍受到這等待遇?就算是劉老將軍,不也是沒有?”
劉裕此時,正在漢口督戰,雖然當陽要打,但武昌更要打。
拿下武昌,一旦當陽陸路進展不順,那劉裕就能從水路沿著漢江衝進去,前後夾擊高歡的後路。
所以劉裕這邊,應昭沒有挪回來,只是自己不斷給高歡施加壓力,然後要在當陽擊敗他。
可就算是這樣,劉裕也沒有拿到應昭給的寶劍和寶馬,反而讓一個黔州冒出來的文官,混到了這份殊榮。
他們四個是羨慕,但不滿或者輕視也都收斂了下來。
畢竟,應昭的軍制和以往的草頭兵是不同的。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將軍和士兵。
所有兵都是從地方兵一路朝著常備兵方向靠攏的。
老兵油子少,年輕化也普遍,團尉、營尉、佰長、排長、什長、伍長都是長期捶打出來的。
所以這些兵,只按軍制打仗。
聽從上頭偏將軍調遣,也更多是到期了就換人,真正管事的是中層的長官和尉官和各排的宣撫使。
應昭是鐵了心搬來了支部策略,雖然沒有組建到什,但也到了排。
一排五十個人,會配有宣撫使,專門教導讀書寫字和學習《大同書》。
所以上層軍官不滿歸不滿,陳慶之只要抵達,召開一下會議,按照章程露面,並且召集參謀、參贊們一塊商量一下戰策,打不了如臂指使磨合戰,打打呆仗,也絕對沒有問題。
等了三天,陳慶之從開元倉城在應昭安排的親衛護送之下,抵達了當陽城。
當陽城已經被拿下快半個月了,一直都在堅壁清野,安排後方糧道,同時疏離本地的人往後方去打造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