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是因為這個時代的交通不便利,資訊交流不流暢,你不好好的斟酌講話,萬一對方理解錯誤,可就無法挽回災難了。
看過老三國演義的都能看得出來,比如連環計那一幕,王允刺激呂布的畫面,每一步每一句都在拿捏和斟酌,用最好的話語來刺激敵人。
這就是為何孟子說:人無信不立的緣故。
因為資訊差的關係,你要是不講信用,只要一次失約,別人下一次見到你可就很難再相信你的話了。
而應昭生活在資訊交流頻繁的時代,需要見到的東西太多,各種花言巧語無數,管你說多少,我就先用我的思維想問題。比如他“以利為先”的戰爭理念的想法,就是很典型的受到了各種文明交流而衝擊出來的想法。
管你是誰,你找我,對我有利還是對你有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你說這話,是你有利還是我有利?
如此,應昭分析事情的時候,總能規避很多話語影響,先從實際出發,找到所有矛盾核心的利害關係,然後從中下手,往往就是一個巴掌拍下來,愣是拍死了一堆的蚊子。
完全是兩套不同的思維模式,這就是為何受到應昭影響的很多人,開始漸漸變得銳利起來。
比如陳虯,他能為了大局讓步,歸根結底是他的願望驅動了他這麼做。
這麼做對他有利,不管是夢想憧憬的美好世界,還是融合了天下大同,士不可不弘毅,達則兼濟天下等等儒家積極入世的思維方式,都讓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怎麼做,區區一點小小的損失算什麼?
至於天下大同……
應昭其實做序的時候曾經寫這樣的話:取其上則得中,取其中則得其下,取其下者,必敗無疑。故此,妥協是不可能妥協的,要幹就幹徹底。
然後這句話就讓元德先生給刪掉了,因為太白話了。
當然這話來自《孫子兵法》: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
當然《論語》、《易經》也有相關內容。
事實上古人早就總結了很多內容,可惜後世人漸漸都忘記,總覺得平等不可能實現,但你不往崇高理想喊,只會越來越低下。
人類之所以前進,就是不安於現狀。
抱殘守缺,一味覺得那至高的理想不可能,那還有什麼未來?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求,追求、樹立。
因此現在回到柔然出逃的畫面,大底就是淳于覃內心有一種不安,感覺應昭影響到的人,大多都有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浩瀚勇氣。哪怕罵名都無所謂。
因此他擔心長安紛亂,他會被趁機弄死。
至於鬱久閭弘文則不用的擔心,終究是柔然可汗的兒子,弄死了他九鎮那邊的壓力會更大,就大局而言,鬱久閭弘文可有可無,可是淳于覃這個漢奸……
留不得!
不管是蕭道成、長孫道生乃至崔淼他們都有這種決心。
因為柔然太強,損害各家的利益,是一致的。
柔然可以存在,但只能淪為提款機,就是最契合關東利益的存在方式。
這就是為什麼蕭道成能和陳虯搭上手,陳虯也樂於出手襄助的緣故。
人都在向前走。
落後,會被拋棄的。
淳于覃的車隊被洛川攔下來了。
一個獨臂男人騎著馬,頂著五月的微雨,嘴角噙著笑看著走下馬車的淳于覃。
看到他,淳于覃內心驚恐但很快平靜了下來。
“淳于覃,青州曲阜人氏,為曲阜淳于氏世家,正八品。
師從丞相崔淼之弟,原曲阜縣令崔垚,於華泰二年入太學,華泰四年喪父守孝,同年接掌家中財務,華泰五年北上草原買賣。
景安元年二月入柔然王帳充任顧問。
景安元年八月,助柔然可汗編練鷹揚府,並且正式任職柔然柱國一職。
景安二年,柔然西征迴歸,是你開始提議掠奪漢家邊民,以開始修築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