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第三天,各位攝政大臣、親王、公家,甚至京都和奈良各地的諸寺社也派了代表,前往二條城向家光行了拜謁禮。
十五日,朝廷以明正天皇名義向家光發出了委任他為太政大臣的密令,但家光謙遜地拒絕了。
“臣不過三十一歲,資質與歷練尚淺,還不足以擔當太政大臣之職,能將當下的左大臣份內之事給處理好,已經甚覺榮幸了。”
這話聽在後水尾上皇耳裡固然悅耳,其實卻表達了家光對於武家官位的基本態度:即幕府需要朝廷的名義認可,但對官職其實不是太過執著。
這點在家光政統天下期間,尤其以諸大名為首的武家官位都被限制在相對較低的層級這一舉動上,得到了最完整的體現。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十八日,家光進宮拜謁了實際為自己外甥女的明正天皇,之後又去了後水尾上皇的御所、以及拜謁自己親妹東福門院的御所。
家光還向後水院上皇獻上新的七千石領地作為御料,使後水院上皇的領地升至一萬石。
甚至對京都民眾,家光也不吝賞賜。
他向京中三萬七千三百三十三戶人家,賞賜共計五千貫白銀,平均每戶能分到一百三十四兩。
這筆在町人眼中非常豐厚的賞賜,讓他們更加認同了家光執掌的天下,可算是大獲民心。
家光的第三度上京,也向世間全面展示了他麾下聚集的譜代大名、八萬騎旗本的才能與力量。
這個當代最優秀的群體,以初代將軍家康的理想為中心,被緊緊團結在了殺伐果決的三代將軍家光的周圍,可謂俊傑薈萃、只為一人效力盡忠!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當家光的上京之行獲得舉世矚目之際,他的大本營江戶城卻因西丸膳房著火而被燒燬。
這是他在結束京都行程、行經大坂時收到的訊息,由任職因幡守的忠知飛奔而至進行告知,在場的重臣們皆為此大驚失色。
“江戶城著火了?那酒井忠世在幹什麼?”
“酒井大人認為自己身負留守之職卻未能遏制火災,已為失職之過進入寬永寺待罪反省。”
“什麼?在這麼關鍵的時刻,他身為留守不出來主持大局,居然還跑到寬永寺搞待罪反省?”
家光擰眉發出怒喝。
值此特大事件、尤其又事涉重臣酒井忠世,連土井和信綱都臉色蒼白地不敢插話,然而家光震怒的卻似乎並非江戶城被焚燬這件事。
“這是天災,又不是酒井自己跑去縱的火!立刻把我的指令傳回江戶去,讓酒井擔起留守的責任,出來主持善後工作!別在我面前搞什麼待罪反省這種蠢事!”
“將軍大人,恐怕酒井大人正是深感有負所託,為了擔起責任才會進入寬永寺待罪吧?”
井尹直孝和聲相勸,現場只有他一名重臣敢於出面替酒井說話。
“混帳!難道我家光是那種一、兩座城池失火就提前中斷行程返回江戶的人嗎?快回去告訴酒井,讓他在我結束所有行程之前,負起責任來處理好善後工作!”
聽到家光這一通訓斥式的指令,土井、信綱和直孝反倒鬆了口氣——
因為家光非但沒有據此進行追責,倒有幾分暗示讓在寬永寺待罪反省的酒井將功贖罪的意思。
家光就正是透過這種表面嚴厲、實則對下屬包容寬待的管理方式,令臣子們更加忠實與誠心地追隨在他左右。
在他這一路的行程裡,還極為大方地給沿途百姓們豪爽封賞。
例如在返程中途經駿府時,家光便給百姓們分發了五千石大米。
回到江戶後,他又將“取之於民、回之於民”的策略發揮到淋漓盡致,對市民大加封賞。
長居江戶達二十年的市民平均每人獲得三枚銀錢,居住時間達二十年以上的則獲得五枚,就連那些居住時間不久的市民也每人分得了兩枚銀錢。
百姓喜出望外之際,家光的民望與威信亦都達到了巔峰,可謂是他將軍生涯裡的高光時刻!
喜歡我在江戶幕府當少主請大家收藏:()我在江戶幕府當少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