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司馬昭的使者前來王基府中,詢問荊州三方勢力對峙的情況。
由於始終未能就運兵南岸議事與陸抗達成協議,荊州的局勢現在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魏軍主力屯駐漢水以北的襄陽,陸抗駐紮江陵城,以水師扼守江夏郡內的漢水與長江交匯處,阻止魏軍向南郡派遣船隻,姜維軍則駐紮在上游的長江南岸。
此時若漢軍要攻打江陵,則必須北渡長江。魏軍要同姜維作戰,同樣需要經漢水進入長江再轉頭西進。
姜維和王基都對自身的水戰實力沒有太多自信,故而都沒有采取主動進攻,手握精銳水師的陸抗夾在兩方之間,始終保持著在長江和漢水水道的優勢。
漢軍正在加強對武陵郡的控制,並不是無事可做,所以姜維並不著急。眼下軍糧充足,即便對峙到年底也可以接受。
陸抗雖有強大的水軍,但陸戰實力最弱,除了依託江陵城固守也沒別的辦法。
對他而言眼下最大的好訊息莫過於江夏郡還能全力為他提供支援,尚未被蜀軍佔領的長沙、零陵和桂陽也往江陵輸送了一些兵員及秋收的糧草。
既是杯水車薪,也是雪中送炭。
司馬昭對王基在襄陽的表現雖有不滿,卻難以將其換掉,畢竟現在沒有人比王基更清楚荊州的情況,而心腹人報告鍾會最近的一些恃寵而驕的表現也讓他不太放心。
荊州的平靜持續到十月,被魏軍率先打破。
先前從房陵撤退的陳泰在宛城重整旗鼓,毫無徵兆地殺回了上庸,已經被逼到絕境的陸凱等人順勢放手一搏,在陳泰的接應下破圍而去。
漢軍攔阻伏擊,雖獲小勝,卻沒能將吳軍的將領擒住,陸抗又及時派船隻接應,將己方的殘兵敗將救回了江陵。
陳泰的這次出戰極大地挽救了魏吳兩軍瀕臨破滅的聯盟,司馬昭雖然心中不喜歡這種損己利人之事,但仍授意曹奐下旨表彰陳泰的忠勇。
陸抗將五千餘殘兵接回江陵,大振江陵吳軍士氣。陸凱決定上表請求建業方面將陸抗正式升為荊州的統帥,張布和萬彧兩人也順勢請求回建業覆命。
孫綝在建業扶立了同為孫權之子的琅琊王孫休為新君,孫綝的兄弟孫恩、孫據和孫乾等皆封侯拜將,司掌建業禁軍。
陸凱與張布、萬彧回到建業朝覲新君,孫休問起荊州戰事,孫綝為維護孫據,便將上庸戰敗之責推至陸凱身上。
孫休已經讀過陸凱送回的表章,心知陸凱無罪,但慮及自己初臨帝位根基不穩,暫時還不好違逆孫綝的意思,於是借自己登基大赦之由減免陸凱的罪過,只將其免官放回家中。順便也按照陸凱上表所陳之意,將陸抗提拔為徵北將軍,假節都督荊州軍事。
孫綝希望有人能夠在荊州為自己的弟弟收拾殘局,所以順水推舟同意了孫休對陸抗的提拔。政變成功的他也有些飄飄然,沒有太把孫休放在眼裡。
建業風平浪靜,吳國君臣們開始討論如何解決蜀軍犯境的問題。考慮到姜維已經佔據宜都、西陵和武陵郡的大片土地,要蜀軍主動放棄退出是不現實的,因此吳國朝廷的討論傾向於如何平息戰火止損。
上庸之戰讓他們元氣大傷,國都建業這邊的軍隊還要留著防備魏人從淮南進攻,不可能舉傾國之力與姜維爭奪荊南,有識之士皆認為眼下最好的辦法是向成都求和以獲取休養的時間。
吳國君臣多半認為,現在談和至少可以保住荊南其餘三郡和交州,失去的武陵郡雖是個大郡,但郡中本來就有極難管理的五溪蠻夷存在,在兵力不足的時下實屬雞肋。
不如趁著蜀軍還沒有完全佔領,將武陵郡作為談判中拱手讓出的禮物以展現誠意,也算實現了對這塊失地最大價值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