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沒有采納施績驅趕民眾去賺江陵城門的計策,但陰差陽錯之下還是形成了類似的局面。
武陵郡北部的百姓不堪忍受被掠奪土地和糧食,聽聞陸抗還在江陵堅守,於是紛紛抱著一線希望前來投奔。
途中雖然會穿過漢軍的勢力範圍,但並未遭到阻攔,這些百姓一部分在進入南郡之後四散謀生,一部分則堅定地徒步穿過南郡直至抵達江陵城下。
面對聚集城外的萬餘百姓,陸抗不忍拒之門外,派人在城頭上傳話讓民眾繞路到江陵東門再進城。
姜遠從武陵運糧返回,沿途亦見到零散逃亡的百姓,他們沒有膽子襲擊糧車,只是躲在遠處以不懷好意的目光窺探。
“大將軍,陸抗在江陵接納難民,開倉佈施賑濟,武陵郡的百姓多有前去歸附者。武陵郡新降的那些官吏與當地豪富勾結,趁我軍接手地盤政務混亂之機大肆斂財魚肉百姓。長此以往,對荊南毒害甚重。”
姜遠向姜維報告武陵郡的情況時提及了當地的民心。
“成都已經在遴選原籍在荊州的官吏和士子,如果我軍能夠平定荊南,朝廷就會把這些人送來取而代之。”姜維說道,“當務之急,是儘快確保對武陵郡全郡的佔領。”
“既要佔領,必留兵守禦,佔地越多,我軍兵力越分散。”姜遠對此深感憂慮,“廖化將軍所部一萬人如今已經開赴武陵郡南面,我麾下的軍隊暫時駐紮在北。荊南之地雖無東吳軍隊,但全盤佔領仍不容易。五溪蠻夷久受吳人欺壓,此時也時有為洩憤而故意破壞的行徑。”
姜維問道:“那以你之見,應當如何?”
“與其囫圇吞棗,不如細嚼慢嚥,先在武陵郡站穩,請朝廷速派良吏。另外……我軍是否應該拿出糧食接濟百姓?請大將軍裁斷。”
姜維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但他同意讓成都先派一小批人過來,接手武陵郡北部的治理。至於接濟百姓之事,姜維認為需要在解決上庸城的吳軍殘餘之後才能去做。
上庸被圍已有月餘,算算時日陸凱等人應該也快要撐不住了。姜維已經派人給進駐上庸的王嗣送去指示,嘗試對城中的吳軍進行勸降。
姜遠仍返回武陵郡調集糧草,雖然當面的進諫沒有取得完全的效果,不過姜維也沒有下達進一步攻取荊南四郡全境的指令,把漢軍在荊南的行動全權委託給了廖化相機決斷。
由於探聽到東吳新任交州刺史陶璜已經陳兵北部邊境,不願開闢新的戰場的廖化沒有率軍逼近武陵郡最南端,而是留下了一定的緩衝區。
陶璜麾下的交州吳軍也沒有進入荊南抵禦漢軍的打算,他們的目的只是保住本州的土地,況且西南的日南郡和九真郡進來接連發生叛亂,叛亂的背後隱隱有庲降都督府煽動的影子,交州的吳軍也不敢離境北上。
兩國在荊楚之地爆發戰事,但南中和交州邊境的通商依舊在進行,雖然促成通商的兩位都已經不在此間謀事了。
姜遠正在東征軍中,陸胤則被召回了建業,此時正為要給孫綝廢主收拾爛攤子而心力交瘁。
陶璜沒有關閉通商,也沒有向南中亮出刀兵,面對時下的局勢他有自己的打算。
他自上任以來,已經和南中的霍弋接洽很久了。
南中兵少,姜維又在揹負著舉國之力東征,陶璜知道霍弋多半不願和自己開戰,但蜀軍細作在交州境內活動過於猖獗,這一點讓他很是不滿。
陶璜希望透過和霍弋接觸來達成秘約,讓蜀軍細作在自己轄區內消停一些,作為交換他將保證不會出兵干涉荊州的戰事。
然而霍弋對此缺有些無奈,他知道己方有密探深入交州,準備配合呂興掀起顛覆東吳統治的叛亂,但這批人卻並不是他庲降都督府所管轄的。
幫助呂興在交州反吳,是由姜維主導的針對東吳背盟策略的一環,霍弋不但不能指揮那些潛伏在交州的密探細作,反而受命要為他們以及呂興提供幫助。
和荊南百姓心向陸抗不同,交州的土著和南越蠻夷們並不喜歡東吳的統治,所以呂興的活動得到了當地人相當大的支援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