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出川遠征,巴山楚水的複雜地形使得陸路行軍運糧的難度不亞於當年越過秦嶺北伐隴地。
唯一的區別便是,如今他們有了自己的水師,且可以依靠西漢水便捷的運力。
姜維大軍抵近上庸之後,漢軍的補給路線變成了由漢中出發經西漢水抵達楊縣,再從楊縣轉運至竹溪與前線。
作為水陸中轉點的楊縣於是變得異常重要。
姜維此時的兵力佈置前重後輕,主力七萬人在上庸西面構築了龐大的連營,在後方竹溪留了兩萬人,這是為了確保陸上的糧道和退路。
東吳的水師優勢使得他必須將楊縣失守、西漢水被吳軍控制這些對漢軍殊為不利的情況考慮在內,一旦真的發展到如此局面,想要維持東征就必須採用傳統的陸路運糧。
如果說楊縣是他們維持優勢掌握進攻主動權的關鍵,那麼竹溪就是全軍生命的保障。
丟失楊縣會導致局面不利,但失去竹溪則會招來慘敗。
就在漢軍將領們期待從漢中趕來的姜遠軍可以確保楊縣安全時,外出偵察的斥候帶回了一個令他們都意想不到的訊息——吳軍越過堵水,正在朝此處進軍。
先前陸凱取勝之後主動退往東面借堵水作為屏障,姜維還以為吳軍想要儲存實力伺機而動,讓陳泰先當替死鬼冤大頭,沒想到才過了短短十餘日局勢又發生了變化。
不用多想也知道,這定是孫據的主意。
看來自己沒有看輕他,這人果然是個庸才。
“傳張翼、廖化!”
對方如此捨得給機會,姜維自然不會客氣,當即把張翼和廖化二人找來,吩咐他們各領五千人出營隱匿埋伏,自己率大軍出營擺下八陣圖迎戰吳軍。
陳泰在上庸城中聽說蜀吳兩軍再度交兵,登上城樓遠眺戰場,只見姜維軍八陣森嚴齊整,軍容甚是威壯,心中已有惶惶惕惕之感。
再看東吳兵將,渡河之後沿水而進,隊形稀拉冗長,頭尾皆輕而群集於中部,一眼便讓人看出領軍者才疏學淺不知兵事,對征戰也毫無準備。
兩下對比,陳泰徹徹底底死了出兵相助之心,召集城中魏軍將領說道:“孫據絕非姜維之對手,東吳今日必敗。蜀軍破吳之後,上庸孤城難守,汝等不必在此枉死,可徑去荊州投徵南大將軍。”
“我等若去,將軍奈何?”上庸的魏軍本已在獨自對抗蜀軍強大攻勢之下絕望,是陳泰的到來才給了他們些許盼頭,如今自然不忍棄之而去。
“願效司馬太尉殉身長安,上庸便是我報國之地。”陳泰慨然長嘆,“我身為功臣之後,不能破敵於隴右,不能救朝廷於洛陽,愧對國家,死不足惜。”
幾名守將被陳泰的話語打動,私下商議合計之後,乃命士卒強行綁了陳泰,帶其一同退出上庸城,往房陵、新城方向退卻。
正在朝漢軍營地前進的孫據接到報告,得知上庸的魏軍已經出城,心中頓時大喜。他想當然地認為陳泰是出兵前來相助,準備與自己夾擊姜維。
擔任前鋒的陸凱也於此時派人回來報告,稱蜀軍已經在前方十里之外的平野上佈下了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