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抗的到來令上庸的戰局進一步朝對漢軍不利的方向發展。
廖化處於三面受敵的窘境之中,在無法與夏侯霸取得聯絡的情況下他最終決定突圍。
此時雨水終於過去,姜維大軍的行動速度也得以加快,但仍無法趕上上庸救援戰。在陸抗依靠水路迅速與陸凱匯合之後,即便趙廣和柳隱前來增援,漢軍的實力依舊沒有優勢。
吳魏兩軍夾擊阻撓之下,廖化的突圍異常艱辛,彷彿一下子回到了當年呂蒙暗襲江陵、關君侯敗走臨沮的艱難歲月。
潰敗已經不可挽回,廖化全軍上下拼死力戰,卻始終擺脫不了吳軍的追擊。
在開始突圍之後於西面的山林中轉戰三日兩夜,損兵折將無數之後終於遇上了前來救援的趙廣和柳隱。
趙廣和柳隱二人此前中過陸抗的埋伏,謹慎之後進軍速度自然也慢了下來,等接應到廖化時才發現廖化一軍已經損失慘重。
三人見面之後,念及己方勢弱,便打算退往竹溪與夏侯霸匯合,希望合兵能夠擋住敵軍等候姜維到達。
於是漢軍且戰且走,趙廣在前開路、柳隱負責斷後,將廖化的殘兵敗將包裹在中間。
陸凱縱兵追襲死咬不放,在通往竹溪的山地之間和漢軍不斷髮生接戰,有利則纏鬥不休,不利則一擊即退,如此反覆搞得柳隱苦不堪言。
吳軍追了四十餘里方止,陸凱勒兵于山林邊緣不再前進,前方距離竹溪不遠,他擔心夏侯霸會有所埋伏,故而見好就收。
陸抗則將兵馬留下交給陸凱統轄,自己只帶數名隨從潛回竹溪,打探夏侯霸軍的動向。
見夏侯霸未能識破自己暗中分兵之策,他便故技重施再度大張旗鼓出城,又一次讓漢軍緊張得緊閉營門嚴陣以待。
這一次陸抗虛張聲勢之後沒有退回竹溪,而是帶著全部人馬迅速東撤,留下了虛設旗幟的空城。
他知道雨停之後姜維很快就會抵達,為了避免被漢軍主力咬住才使出這個辦法脫身。
夏侯霸得知吳軍放棄竹溪退走,心疑之下派出斥候打探,才從陸抗軍留下的痕跡中判斷出竹溪的吳軍早已撤走一半。
他心中懊悔莫及,想追又擔心不能取勝,出於穩妥還是決定留下來等待姜維。
不多時,趙廣、柳隱和廖化等人也率軍返回,趙、柳二將所率七千援兵尚存五千出頭,廖化軍一萬人算上傷兵也只剩了三千餘。
前鋒遭此大敗,夏侯霸和廖化二人都深為自責,認為是自己對吳軍舉動不察之過。
漢軍重佔竹溪,姜維大軍於數日之後抵達,夏侯霸和廖化親自前往中軍大帳彙報失利並向姜維請罪。
“此番失利因果吾已知曉,乃東吳背盟負義,陰襲我軍,折損兵馬非汝二人之過。”姜維沒有處罰夏侯霸和廖化,只是解除了廖化前鋒的職務。
前鋒攻克西城郡,又在上庸境內和魏軍力戰幾度,姜維本來就有替換他們之意,此時索性撤銷前鋒,自率大軍攻打上庸。
對於吳軍發難之事,姜維心中也有所預料。
這一次前鋒兵敗折損兵馬近萬,放在往日對漢軍和他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慘敗,但如今季漢國力有所提升,漢軍也不再是半點戰損都承受不起。
只要關中、隴右和涼州能夠切實穩固統治,這些地區新增的兵源還是能夠彌補這一戰的損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