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桉看了劇本,讓他意外的是這個本子和原著差別很大。
他覺得林子軒既然是《臥虎藏龍》的作者,寫出來的劇本一定會忠於原著,最多是在原著的基礎上稍加修改,不會推翻重來。
因為作家對於自己的作品會很重視,不願意破壞整體的結構。
但編劇不同,編劇的工作就是改編,為了劇本適合拍出一部電影,不惜破壞原著的構架。
從結構上講,這個劇本加重了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戲份,形成了李慕白、俞秀蓮和玉嬌龍三者並行的框架,當然主線還是玉嬌龍。
李桉在看原著的時候就覺得玉嬌龍一個人很難撐起一部電影,角色太單薄了。
這麼一改,形成了一個三角形,整個架構就穩了,內容更為豐富,不會讓觀眾覺得故事情節單一,就是一個女孩子闖江湖的故事。
三角要比直線更有層次感,給觀眾舒服和安穩的感覺。
一個劇本要有主線,原本《臥虎藏龍》的主線是玉嬌龍偷取青冥寶劍闖蕩江湖。
現在的主線則成了以李慕白為代表的老江湖和以玉嬌龍為代表的少年江湖之間激化和化解矛盾的故事,這是兩代江湖人的恩怨糾葛。
在沒有看林子軒的劇本前,李桉考慮過要如何改編。
怎麼樣重塑玉嬌龍這個角色,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想要推動劇情的發展就要製造出矛盾來,然後化解矛盾,這是電影慣用的手法。
他要加入的是俞秀蓮這個人物。
一個是“外陰內陽”的玉嬌龍,一個是“外陽內陰”的俞秀蓮,透過兩者互動推動情節。
玉嬌龍的外在很女性化,十分嚮往李慕白和俞秀蓮那種跑馬江湖所代表著的自由豪氣,但她的內在很陽剛,追求純粹的武技,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
俞秀蓮是一位行走江湖的女俠,做的是拳頭上站人,胳膊上跑馬的男人事業。
然而,她的武藝雖好,人事練達,內在卻十分的女性化,她想成家,穩定下來,心裡有著道德規矩,不像玉嬌龍那麼的肆無忌憚。
她們之間的對應關係足以成為一部影片的骨架,那這部片子就會是一部女人戲。
在李桉看來,女人之間的江湖也很有意思,至少觀眾不會覺得單調。
兩個女人的愛與恨,親密中帶著較量和嫉妒,小心眼的你來我往,互相鬥嘴和比較,這些都是女人戲裡很吸引人的部分。
不過林子軒的這個本子加入了李慕白的因素,在《臥虎藏龍》裡李慕白只是個配角。
在書中,李慕白把玉嬌龍抓住,押解回京城完婚,這個過程非常簡單。
但在劇本中把這個過程給延長了,出現了李慕白教訓玉嬌龍的情節,把老江湖和少年江湖對江湖的理解寫了出來,如此就豐滿了李慕白大俠的形象。
同時,讓觀眾看到了一種傳承性的東西,江湖不光是打打殺殺,也有一套自己的秩序。
如此一來,三個人就形成了一個立體的江湖。
俞秀蓮和李慕白是華國社會里常見的兩個典型角色,他們為道德和群體而活。
人在江湖,不能只靠武藝,還要以德服人。
正是因為道德的束縛,兩人付出了青春的代價,這時候,玉嬌龍的出現打破了江湖的平靜,也勾起了他們內心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