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影公司把《不見不散》的票房收入打到了好夢公司的賬戶上,林子軒先把大家的分紅給發了,剩下的資金留著拍攝新片。
還有一部分資金用來經營飯館。
那家叫做“不見不散”的飯館正在裝修,他們沒找專業人士來做設計,就按照老京城飯館的樣式來,看著有種親切的感覺。
其中有個包間是留給他們自己的,不對外開放。
林子軒和慕姍姍住在附近,有空會過去看看,幫著參謀參謀。
什剎海自從九二年被劃為京城歷史文化風景區之後,走的是休閒旅遊的路子,飲食業獲得了快速發展的機會,周圍的飯館和酒吧漸漸多了起來。
這裡的酒吧和三里屯不同,那片在使館區,吸引了不少老外,想和老外勾搭的都去那兒。
什剎海這片以大學生和京城本地人為主,是有小資情調的文藝青年的聚集地。
飯館請了京城本地的大廚坐鎮,加上一眾明星的號召力,生意想來會不錯。
裝修接近尾聲,四月底就會開業,慕姍姍和賀姐閒聊著。
賀姐原本在學校教美術,對繪畫有興趣,經常逛美術館,她覺得在飯館裡掛上幾張水墨畫應該很有格調,不能光掛著明星的照片,太俗氣了。
想來她年輕的時候是一位標準的文藝女青年。
葛尤對此持贊成態度,認為老飯館和水墨畫正般配,平常在家裡估計也是這樣。
中午吃了頓飯,賀姐下廚,手藝不錯。
在這個春光明媚的午後,就這麼邀上幾位至交好友,喝喝茶,聊聊天,也很不錯。
“曉剛就不行了,他是個大忙人。”葛尤心情愉快道。
京城大學生電影節這兩天開幕,馮曉剛要去參加活動,他是華國電影導演協會的成員,還是裡面的一個小幹部。
林子軒和葛尤同樣是電影協會的成員,一個是編劇協會,一個是演員協會。
不過他們兩個對於協會的活動不怎麼積極,也沒想著能夠在協會里撈個一官半職。
馮曉剛就踴躍一點,他喜歡那種熱鬧的場面,願意為組織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看起來似乎是個熱心腸,其實他有著自己的小心思。
他覺得就算自己得不到電影專家和影評人的認可,只要能混到導演協會的高層,照樣能在這個行業裡出人頭地,受人敬仰。
張億謀都混到導演協會副會長的級別了,他不能太落後了。
當然,他一般不承認自己有這種小心思,說起來還是為了華國的電影事業而奮鬥。
尤其是大學生電影節,他更要參與,因為他拍的片子在大學生中最受歡迎,如果他能拿獎的話,那在大學生電影節上的可能性最高。
“興許這次的大學生電影節還能給馮哥頒一個最佳導演獎呢。”林子軒調侃道。
“這個不好說,現在的電影節越辦越多,獎項五花八門,沒以前純粹了。”葛尤謹慎道。
京城大學生電影節創辦於九三年,以大學生的喜好作為評判的標準,講究年輕化和時尚化,更像是一個文化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