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的武俠劇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段打戲,每一集裡基本上都會有兩到三場打戲,這種安排迎合了觀眾的需求。
觀眾看武俠劇不是看兩個人在哪兒囉裡囉唆的講道理,而是想看打來打去的鏡頭。
既然觀眾愛看打戲,那為什麼不增加大量的打戲呢,從頭打到尾不是更好,觀眾看的爽,收視率一定會高。
這牽扯到投資的問題。
拍文戲就是幾個人在哪兒對話,花錢少,拍武戲需要大量的準備,武打道具啊,替身啊,萬一有人受傷還要治療,耽誤時間不說,這都需要花錢。
即便是香江的劇組也不願意拍大量的武戲,所以掌握其中的節奏很重要。
林子軒安排張紀鍾到香江交流是為了提高第二部電視劇的整體制作水平,在武俠劇這方面,咱們不妄自菲薄,也不能認為自己拍的就好。
對香江武俠劇好的方面要學習,如此才能有所提高。
《臥虎藏龍》的前傳有三十集,講的是李慕白、俞秀蓮和孟思昭三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古今傳奇》上還沒有連載完,不過劇本已經出來了。
小說和劇本不同。
小說中不會有那麼多的對話,更多的是心理描寫,劇本為了讓觀眾看明白,弄清楚人物之間的關係,就需要大量的對話進行解釋。
總不能一直使用旁白解說吧,那樣觀眾容易出戏。
林子軒只要給出故事大綱和人物譜系,編劇就能把劇本給寫出來,不一定要和小說完全一致,可以自由發揮。
隨著《臥虎藏龍》前傳的連載,讀者對於這個江湖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這個江湖和港臺武俠小說中的江湖略有差異,更為市井化和世俗化。
或者說是平民武俠。
在港臺的武俠小說中,大俠往往是孤傲的,生活在離平常人很遠的地方,幫派都很厲害,甚至凌駕於官府之上,謀殺官員在武林人士看來是正常現象。
但在《臥虎藏龍》這個系列的武俠小說裡,武林人士並沒有脫離日常生活,學武功只是為了討生活,比如俞秀蓮就是依靠走鏢為生。
小說中也有幫派,但這個幫派並不算強大,他們要生活就要處理好和官府的關係。
官府和權貴同樣會結交江湖人士,兩者的關係相當融洽,而不是對立。
舉例來說,在現代社會,公安局也需要幾個社會上的混混做眼線,一旦出了案子,好查明真相,對於混混之間的私鬥,公安局一般不怎麼管。
這就是市井化的江湖,沒有為國為民捨生取義的大俠,說到底,大家都是為了生活而已。
這種武俠小說看起來更貼近生活,更為可信。
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讀者覺得裡面沒有神奇的武功,這個大俠也不夠灑脫,不殺伐果斷,猶猶豫豫,一點都沒有大俠的樣子。
一部小說原本就無法做到讓所有人滿意。
這個系列的武俠小說在國內的影響日益增加,林子軒相信經過小說和電視劇的傳播,李慕白和玉嬌龍的角色一定會大放光彩。(未完待續。)
喜歡文藝生活請大家收藏:()文藝生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