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章柯給他要寫的劇本起名叫《小山回家》。
整個故事並不複雜,快到春節了,民工王小山厭倦了在京城的廚師工作,故意製造麻煩被老闆給開除了,自由之後,他想找個同鄉一起返回老家。
為此,他在京城裡穿梭著,尋找身份不同的老鄉,包括建築工、票販子、服務員、大學生和髮廊的小姐等等。
透過王小山的不斷尋找,把外地人在大都市的生活真實的展現出來。
他們大多從事著社會底層的工作,收入不高,不過卻沒有人願意和王小山一起回鄉。
在大城市工作,至少還能有一份收入,能夠寄錢回家,還有生活的希望,如果待在家裡也能生活的很好,誰願意出來打工呢。
王小山最終沒能說服任何人,他在離開京城前,剪掉了自己一頭凌亂的頭髮。
賈章柯想透過王小山這個人物表達一種遊離的生活狀態,農民工離開了家鄉,在城市裡找到了各種工作,不再是農民,可也不算是城裡人。
他們在故鄉和大都市之間流動,今天在這兒打工,明天在哪兒打工,過著不穩定的生活。
這種遊離的生活狀態讓他們缺乏歸屬感。
王小山就是這樣的人物,他厭倦了在大城市打工的生活,想要回家,可他的同鄉們還堅持在大城市裡掙扎著生活,期望能夠過上好日子。
隨著華國城市化程序的加速,農民工的問題會越來越突出。
在賈章柯看來,這就是真實的生活。
這個劇本他寫得很快,只用了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很多影像都在他的腦海裡。
這些天他接觸到了在京城從事各種工作的同鄉,他們說話的方式,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對於未來的迷茫,讓賈章柯感觸很深。
他寫起來非常的順暢。
寫完劇本,他召集了電影小組的成員,總共有十幾個人。
這些人來自學校的各個院系,基本上每個小組都是如此,畢竟拍攝一部電影需要的是團隊合作,電影學院各個院系的學生聯絡的會比較緊密。
大家到齊後,賈章柯站在臺上,介紹了寫作劇本的緣由,就像是發表演講一樣。
接著,他一邊讀著劇本,一邊自己表演,一會是這個人物,一會是那個人物,還要解釋各個人物之間的關係,讓大家明白故事的內容。
他要從第一幕到最後一幕都介紹清楚,我想怎麼拍這個鏡頭,用什麼光線。
在電影學院,經常出現類似的場景,想要獲得大家的認同,就要賣力的說服他們。
他們這時候雖然還是無名之輩,不過能夠考入電影學院的學生,都有點心高氣傲,你要是沒有真本事,誰願意理你啊。
賈章柯講完後,大家開始提問,問題都非常直接,也可以說是挑刺。
賈章柯會一一作出回答,互相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把劇本更為完善,也可能因為得不到大家的認同而放棄。
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就算是林曉玲寫好了劇本,也要有這個演講和討論的過程,你想要組建自己的攝製組,就要得到整個團隊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