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活著》在戛納的獲獎,港臺媒體大肆報道,內地媒體卻支支吾吾。
葛尤成了國際影帝,這怎麼說都是一種榮譽。
然而,一部在國內被禁的影片主流媒體不會進行宣傳,就算是宣傳也是帶有批判性質,只有南方的一些小報才會刊登轉載自香江的訊息。
也就是說,這個戛納影帝並不會給葛尤帶來多大的光環,畢竟老百姓都不怎麼清楚。
可在電影圈子裡,這個影帝的頭銜還是含金量十足,葛尤以後的片酬至少要翻上一倍,以前拍一部電影是15萬,現在要30萬了。
這麼一來,有利有弊,片酬高了一般的劇組請不起,只能參演那些大製作。
可華國每年的大製作就那麼幾部,裡面的角色還不一定適合葛尤來演,這就可能造成沒戲可拍的尷尬境地,除非他願意自降片酬。
不過,現在不是考慮這些的時候,葛尤還可以拍好夢公司的電影。
現在的問題是《活著》這部片子會不會因為獲獎而解禁。
這正是張億謀的打算,希望透過《活著》獲得國際電影節的大獎得到輿論的支援,總局能重新考慮這個問題。
大家都在看著總局的態度,總局內部也在討論。
大部分人不支援解禁,禁映《活著》的理由是因為違規參加戛納電影節,現在獲獎了又要解禁,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麼?
再說了,《活著》沒有透過審查和是否參加電影節沒有關係,而是影片本身的問題。
支援張億謀的人覺得解禁是好事,說明咱們開明瞭,只要張億謀願意修改片子,還是可以在國內上映的。
今年的電影市場這麼低迷,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片子能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
不過這些人只是少數,總局最終的決議還是不讓《活著》解禁。
“要是能解禁,我還準備請尤哥上我的訪談節目呢。”慕姍姍惋惜道。
“他現在也能上,只要別提《活著》就行,可要是不提這個,上節目也沒什麼意思了。”林子軒嘆息道。
葛尤也夠無奈的,別人拿了影帝風風光光,他呢還要儘可能的保持低調。
從法國回來後,他就進了《甲方乙方》的劇組,和馮曉剛一起琢磨拍戲,這樣能避開外邊的是是非非,他可不想處在風口浪尖之上。
有人還想拿他這個影帝說事,嚴格意義上說,葛尤參加戛納電影節也屬於違規。
只是總局不願意追究,大家都清楚葛尤的為人,沒必要這麼抓住不放,那就沒意思了。
相對於葛尤的低調,林曉玲在電影學院就高調多了。
《京城的風很大》獲得的獎項沒辦法和《活著》相比,可也算是一個國際獎項,既然沒辦法報道《活著》,媒體就把焦點對準了電影學院。
拿了獎後,電影學院的領導積極多了。
扶持學生拍電影是電影學院的一貫宗旨,只是出成果的很少,這次能夠獲獎,說明他們推行的教育改革有了新成效,是一種業績。
林曉玲被學校當成典型,成為電影學院的風雲人物。
校領導聽說她還是旁聽生,立刻給她辦理了轉正手續,給予正常學生的一切待遇,補助啊,獎學金啊,這些都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