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軍旅題材的劇集都是要弘揚革命精神,展現光輝正義的一面。
軍人就應該有軍人的樣子,遵守紀律,衝鋒陷陣,英勇無畏,這是電視熒屏上對於軍人形象的塑造,基本上都是這種硬漢的模式。
這叫做主旋律。
這部《炊事班的故事》與眾不同,它透過來自全國各地的六位炊事員來展現部隊生活。
這些人物各有特點,也各有缺點,都有著自己的小心思,他們互相鬥嘴,會鬧矛盾,爭榮譽,偷懶,耍貧嘴等等。
和以前的軍人形象有著很大的差別。
這樣的軍人形象能不能代表部隊,讓觀眾看見會不會有不好的影響,或者說軍旅題材的電視劇適不適合拍攝成情景喜劇。
有人覺得不錯,透過這種喜劇的形式拉近軍人和觀眾的距離,讓觀眾看到軍隊的另一面。
況且炊事班沒有政治任務,不需要嚴格的保密條例,是個很好的切入點,能更自由發揮。
有人覺得是瞎胡鬧,這部電視劇會讓觀眾覺得部隊不團結,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沒有集體榮譽感,影響軍人的形象,也影響百姓對軍人的信任。
一旦開了這個口子,以後會不會連戰爭電視劇也進行娛樂化,這個後果誰來負責。
在空政中心,雙方討論的非常激烈。
討論到了最後,主題成了在新的形勢下,部隊的宣傳工作應該怎麼展開,是堅持主旋律,還是嘗試加入娛樂消遣的內容,向著大眾靠攏。
八十年代,觀眾還喜歡看主旋律的影視劇,現在觀眾更傾向於娛樂性強的片子。
面對香江和寶島的影視劇,面對武俠片和言情片,除了上了年紀的觀眾,沒有人再喜歡看主旋律的電視劇。
這是空政電視藝術中心面臨的困境,他們有國家撥款,拍攝出來的電視劇不愁銷路,華國電視臺肯定會播出,只是收視率令人堪憂。
怎麼著也沒辦法和《京城人在紐約》相比,甚至比《過把癮》這類言情劇也不如。
林子軒送來的這個劇本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是主旋律還是大眾化,是塑造概念化的形象,還是塑造鮮活的人物。
這是開放和保守的爭論。
空政中心的討論沒有結果,他們把林子軒找了來,想聽聽林子軒的想法,怎麼會想拍這麼一部軍旅題材的電視劇。
林子軒聽到這件事,發現自己有點想當然了。
《炊事班的故事》是個好本子,只是出現的早了點,這時候華國的情景喜劇剛剛發展起來,軍旅題材相對敏感一些,只能說整個社會的開放程度還不夠。
不過他還想盡力的爭取一下。
“上面不是提倡摸著石頭過河麼?這是新事物,咱們先拍出來試試,看看觀眾的意見和社會上的評價,要是反響好的話就繼續,不行的話就停掉好了。”林子軒提議道。(未完待續。)
喜歡文藝生活請大家收藏:()文藝生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