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把癮》的熱播讓藝術中心出了一回風頭,林子軒再次成為電視圈的焦點人物。
圈內人發現在這些熱播的電視劇背後都有著林子軒的影子,他要麼出現在編劇一欄,要麼是製片人,或者是出品人。
而且,在每部劇的故事策劃一欄上總會有林子軒的名字。
以前華國的電視劇沒有故事策劃這個頭銜,自從《渴望》播出之後,故事策劃才逐漸被內地電視圈所接受,這在港臺地區並不鮮見。
故事策劃簡單的說就是那個提供故事的人,並不一定是編劇。
在電視圈,林子軒已經成了一塊招牌,是藝術中心的核心。
甚至流傳著他拍什麼火什麼,捧誰誰紅的說法。
從他製作的劇集裡走紅的演員有一長串的名單,從葛尤到陳曉藝,從王箕到江姍等等,有些演員以前就有不小的名氣,拍過他的電視劇後變得更紅了。
他唯一失手的劇集就是《海馬歌舞廳》,這部劇也相當紅,不過被停播了。
不少電視劇製作單位想知道林子軒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一部電視劇火爆是幸運,每一部電視劇都火爆那就是實力了。
京城電視藝術中心的前身是華國電視臺的電視劇製作部門,本身的底子好,擁有一流的製作團隊,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再有就是林子軒提供的創意了。
無數的好創意碰上一流的製作團隊,想要成功並不是難事。
作為《過把癮》的導演,趙寶鋼認為這些創意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貼近時事,貼近生活,都是老百姓感興趣的故事。
比如《京城人在紐約》就是社會上愈演愈烈的出國潮,《過把癮》則是展現了這個時代青年男女的愛情觀,只有貼近觀眾,才能獲得觀眾的共鳴。
或者說是接地氣,這就是成功的訣竅。
林子軒聽到不少類似的說法,也有人問過他這個問題,他都說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團隊合作才是成功的關鍵。
圈內人的這種看法對他有極大的好處,一旦他出去單幹,至少信譽上會有保障。
林子軒和馮曉剛把《炊事班的故事》的前兩集劇本遞交給了空政電視藝術中心,從這兩集劇本基本上就能看出這部劇的題材和風格。
馮曉剛在部隊上幹了好幾年,有部隊生活經驗,不少段子都是真人真事。
作為新公司的第一個專案,他們自然要保證質量,精益求精。
空政電視藝術中心的前身是成立於1950年的空軍政治部文藝工作團話劇隊,以話劇表演為主,後來成立了電視部門,拍攝了多部軍旅題材的劇集。
林子軒是金牌製作人,馮曉剛是著名電視劇導演,他們送過來的劇本肯定會受到重視。
空政中心的領導組織了座談會,對這部講述部隊炊事班生活的劇本進行民主討論。
炊事班在部隊上屬於後勤部門,每天的任務就是做飯,不怎麼受到重視。
這倒沒什麼,畢竟炊事員也是部隊的一員,拍攝炊事班的故事沒有問題,他們討論的重點是軍旅題材的電視劇應不應該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