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李小紅的出身背景在古浪縣混得還行,到了府城就不夠看了,所以常夫人把她拉了來,就打算給她撐這個腰。別人不知道,常夫人可是知道劉家這次從官府裡要走了多少地。
那些地在官府的帳本上,手續做得全全的,是官府以市價購買了劉家的糧,又把地賣給了劉家,一來一去,其實沒有現銀交易。
而且官府的帳本上還記著,官府沒錢了後,劉家忠厚傳家,捐了大量的糧食用於賑濟,常知府現在對劉家也很尊重。
每個人對能幫自己度過難關的人都有感激心理,常知府和常夫人也一樣。
常知府那裡,無論劉家建窯、開鋪子、買地,全部大開綠燈。
常夫人這裡就想把李小紅推到慈善領頭人的位置,想讓劉家再捐點糧出來。
李小紅要是知道常夫人是抱著這個打算,打死她也不來,蘭州城是什麼地方,看看街上的買菜大媽伸手都能帶個全金戒指,藏龍臥虎之地啊,要說府裡的高官、豪紳們家裡沒偷偷建糧倉,她是不信的!
這年頭,誰家不留幾條後路啊。
劉家根基太薄,自己心太軟,這都是劉家目前的短板。李小紅想到家裡的聖旨,就不想再出風頭了,人要低調才能有長久的安穩。
所以兩個人到了大堂,就誰座主位推來推去,李小紅堅決不肯坐主位,常夫人看她太堅決,只好自己坐了主位。
“諸位,大家可能已經從各種渠道知道,有大批流民正在往我們這裡趕來,這次請大家來,就是希望大家能和官府同舟共濟,伸出手共同度過這次劫難。”
下面“哄”的一聲,自己得到的小道訊息是一回事,官府正面出來宣佈是另外一回事。
常夫人將手微舉,大家都安靜了,在這次賑災過程中,常大人的能力有目共睹,大家也給了常夫人十分的臉面和尊敬,內宅女人的面子,就是外院的男人掙回來的!
“官府已經上書朝廷,不僅蘭州要開常平倉和義倉,沿途的官府都要開倉賑濟,減少對隴右道的壓力。”
“而且,知府大人已經上書,請求減免今明兩年的稅賦,大家放心,官府永遠是站在百姓這邊的。”
“最大的好訊息是,朝廷派的監察御史即將到隴右道,這可真是朝廷的重視和恩賞啊!”
“我們隴右道百姓不能光等著朝廷的賑濟,還要自己互相伸出手來,互相幫一把,天下百姓是一家。”
“受到皇帝聖旨嘉獎的劉家,本次帶頭捐糧50擔,希望大家能像他家一樣踴躍捐物捐糧,我們將在城門口立一座石碑,將所有捐糧捐物的人,名字都刻在上面,永世流傳。”
誰不想留下好名聲啊,別說刻石碑了,哪怕就是在地方誌縣誌裡面留個名字,也有人願意付出代價。
果然,大堂裡的夫人們不再嘰嘰喳喳了,而在默默的思索,既然來了這個慈善賑災大會,大家本來就準備好了放點兒血,知府的面子多少還是要給的,現在官府付出的代價大一些,就可以多放點血,價值等額兌換。
“我家捐十擔。”
“我家捐二十擔。”
終於慢慢有人表示了,有人打頭,就有人跟風,常夫人微笑地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