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隋朝徵高句麗之後,導致高句麗長期對中原王朝懷有警惕之心和敵意之情,
再加上高句麗曾與突厥眉來眼去,甚至一度結為聯盟。
基於以上三點,唐太宗早就打算修理高句麗了,高句麗強硬的拒絕剛好是最佳的藉口。
於是唐朝徵高句麗之戰開打,前前後後打到公元668年,高句麗覆滅。
這段時間裡,新羅一直在半島上為唐朝搖旗吶喊,並藉機吃掉了百濟。
戰後唐朝在百濟故地設立熊津都督府,在高句麗故地設立安東都護府,並以新羅其地為雞林州都督府。
但是新羅野心膨脹,想要百濟和高句麗故地的直接統治權。
於是唐朝開始揍新羅,這場戰爭從公元670年打到了676年,後面因為吐蕃局勢動亂,唐朝暫時沒有精力理會高麗半島這邊,就以大同江為界,和新羅重劃了勢力範圍,新羅也重新納貢稱臣,求得唐朝諒解。於是新羅成為高麗半島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國家。
記住!在新羅統一朝鮮半島的這段歷史裡,本來高句麗是以侵略和奴役三韓人的面目出現的。
再後來,在9世紀末期,統一新羅分裂。
此後,在經歷數十年的戰亂之後,高麗太祖王建於公元936年重新統一了高麗半島。
史稱高麗王朝,或王氏高麗。
但是這個高麗和200多年前被唐朝覆滅的高句麗沒有任何本質聯絡。
高麗太祖王建的祖籍是禮成港,家族歷史和高句麗的扶余人沒有本質聯絡,定國號為高句麗主要是
因為其在開城,即高句麗故地建都稱王,聲稱復興高句麗而已。
包括被王建篡位的弓裔,也只是在即位時曾聲稱自己是高句麗報德王的後裔,隨後又自稱是彌勒轉世。而史料記載他是新羅第47代王憲安王的庶子,或者新羅第48代王景文王的庶子,甚至有可能只是平民而已,連新羅王室後裔的身份都是自誇的。
用今天的話說,王建其實就是個精神高句麗人。
王建的高麗和唐初的高句麗的關係,類似於完顏阿古打的金朝和努爾哈赤的後金,而且兩者之間的差異和關係比金和後金還要遙遠,畢竟金和後金的統治階層和主要民族構成都是女真人,而高句麗和高麗的統治階層和主要民族構成是扶余人和三韓人。
再後來王氏高麗被李氏朝鮮取代,最終演變成今天的高麗半島兩個國家。
捋完這段歷史,我們就能大概明白後世的南棒人誇耀高句麗的歷史戰績是個什麼概念。
南棒人自稱三韓後裔,卻把侵略和奴役過三韓人的扶余人歷史按到自己頭上。
相當於是歐洲小國非把羅馬帝國的輝煌說成自己祖上的功績一樣。
即所謂的別看老子歷史上沒闊過,但是統治過老子的爺爺可是闊得狠這種。
更可笑的是,南棒人拿出來炫耀的居然不是一場全勝的戰爭,而是戰爭中一個階段內把暫時將敵人逼退兵而已的“豐功偉績”。
為什麼只拍安市城啊?怎麼不拍到高句麗覆滅呢!
為什麼只拍唐朝和高句麗之間的對抗,為什麼不拍拍新羅政權在和唐朝聯合消滅高句麗和百濟期間的各種划水,消極“抗高”,積極偷吃唐朝勝利滅高句麗成果的小人嘴臉呢?
而且以新羅和高句麗的歷史關係,南棒人在認祖宗這個事非常不好辦,如果認新羅為祖先,那就得承認在新羅時代以前,三韓人的大部分一直處於被侵略被奴役的狀態,是唐朝爸爸救三韓於水深火熱之中。
如果認高句麗為祖先,那就得承認厚顏無恥,先背叛高句麗,後背叛大唐的新羅賤人們是第一次高麗半島統一的勝利者,其骯髒的血脈還混進了南棒民族當中。
那麼說到這裡大家也應該懂了,亂認祖宗的傢伙在自相矛盾的背離之中。又或者說,並不是自相矛盾,而是繼承了他們原本先祖的厚顏無恥罷了。
喜歡大唐稱心請大家收藏:()大唐稱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