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稱心 > 第一百六十八章 厚顏無恥罷了

第一百六十八章 厚顏無恥罷了 (第2/3頁)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移民全球 大宋中興傳 明末之藩王崛起 大唐:李世民找我當大官 三國:我,開局選擇反賊陣營 水滸王倫 大唐:長樂賴在我家不走了 我就是要做皇帝 重生之烽火一生 快穿逆襲:炮灰寵夫 最後一顆子彈留給你 回到明朝當海盜 三國第一軍師 芳魏 大明:家父九千歲 明末的王樸 大漢在逃天子 重生大明當昏君 末世之雍正帝妃傳 攤牌了我是假太監

試想薛仁貴能順利的得到輜重,那麼,他必然會立即向高原腹地進軍,這時候,欽陵就算攻擊郭侍封也於事無補。因為一旦腹地被攻擊,對於吐蕃來說後果是極為嚴重的。而時間往往決定了戰局,郭侍封的貽誤軍機,造成了此次戰役的唐軍嚴重的被動。

薛仁貴作戰一向主動,從他的任何戰例都可以得出這個結論,然而,補給不到,讓數萬人在大非川望天等糧,那可真是讓唐軍的主動完全消失,戰略上極為不利。

當然即便如此,論欽陵號稱無敵名將,在戰略態勢、地形、主客、兵力、天時全部有優勢的情況下,仍然不能全殲薛仁貴所部,則兩人的優劣,可見一斑。

有趣的是,郭侍封正好是李積所推薦起來的人,在高句麗戰役中擔任李積的副將,而郭侍封之父郭孝恪與李積同出瓦崗系,在瓦崗時代於李積鎮守黎陽時擔任李積的副將!

正是因為李積的“舉賢不避親”,才招致了薛仁貴大將軍的大非川慘敗!千載之下,誰知道薛將軍的冤屈與無奈?可笑還有人認為郭侍封是為薛仁貴背鍋……

【今年歲在康午,軍行逆歲,鄧艾所以死於蜀,吾知所以敗也】。薛仁貴如此長嘆,可是鄧艾是戰敗身死嘛?不是,是死在自己人手裡!

也許在蘇烈老將軍因為不是李世民李治父子嫡系或是瓦崗系出身,在被壓制二十年之後,雖然滅三國皆擒其主,卻依然被從高句麗前線趕到雪原邊上,即便擊斬了吐蕃大相祿東贊,戰績還要被劉仁軌雪藏,甚至淒涼病逝之後一年李治才知道時,薛仁貴就已經有這樣的覺悟了。

大非川之戰之後,郭侍封只是罷職為民,薛仁貴卻又遇罪被流放到廣西象州的瘴癘之地,只是因為他不是開國功臣或者開國功臣的子孫而已!直到11年後,後突厥復興,薛仁貴才重新被起用。

【於是拜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率兵擊突厥元珍於雲州。突厥問曰:“唐將為誰?”曰:“薛仁貴。”突厥曰:“吾聞薛將軍流象州死矣,安得復生?”仁貴脫兜鍪見之,突厥相視失色,下馬羅拜,稍稍遁去。仁貴因進擊,大破之,斬首萬級,獲生口三萬,牛馬如是。】

即便是六十八歲的老將,依然威風如許!

這已經是薛將軍最後的輝煌。在象州的流放,已經摧垮了他的身體,而對朝廷的失望,也銷蝕了他的銳氣,只剩下那無比光芒的靈魂。

雲州之戰後的次年,即永淳二年,在秋風瑟瑟當中,薛仁貴去世,年六十九歲。

在羅逸看來,老薛的一生,遠比演義小說寫得偉大而輝煌。

這裡羅逸得說要一件事,他上輩子喜歡看京劇,雖說很多場景不符合史實,但好歹京劇也是國粹,具有相當大的文化價值。

而京劇中有摩天嶺一節,說的是李世民時代薛仁貴跨海徵東,大破高句麗軍於摩天嶺。

實際上李世民征討高句麗受阻於安市城,並未能接觸到摩天嶺山地。京劇中的摩天嶺之戰,原型是薛仁貴討伐鐵勒的三箭定天山之戰。

但這並不是說李世民打高句麗就表現不怎麼樣了。李世民在駐蹕山之戰中,率數萬唐軍精兵與10萬高句麗、靺鞨聯軍號稱15萬)會戰。在此戰中,李世民命李積率1.5萬名步騎兵在西嶺佈陣,利用地勢讓高句麗援軍看不到李世民及長孫無忌等部,誤以為唐軍絕大部分都在圍攻安市城,結果進擊之下,反被唐軍以少圍多,並遭居高臨下壓迫,陷入死地,最後幾乎全部被殲滅或俘虜,主帥高延壽、高惠真率領3.6萬人投降,足以證明這是一次毫無水分的大型殲滅戰。此戰之後,靺鞨人脫離了與高句麗的聯絡,再不敢支援高句麗人。

而出身民間,以兵募從軍的薛仁貴正是在此戰中嶄露頭角。

【會有雷電,龍門人薛仁貴著奇服,大呼陷陳,所向無敵;高麗兵披靡,大軍乘之,高麗兵大潰,斬首二萬餘級……及軍還,太宗謂曰:“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尋遷右領軍郎將,依舊北門長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駐蹕山之戰中,薛仁貴衝鋒陷陣,表現極為出色,從此得到重用。駐蹕山離摩天嶺並不遠,因此薛仁貴在摩天嶺附近確實曾經揚威過。

不過既然說到了高句麗,羅逸又想起了後世一個亂認祖宗的南棒國。

羅逸在這裡簡單捋一下高麗半島政權這邊的歷史,想來大家就會知道唐徵高句麗和朝鮮半島這邊到底有多大關係了,以及南棒在認祖宗這事上有多矛盾了。

唐朝初年,先是地處高麗半島南部偏東的新羅被南部偏西的百濟給揍了,同時也受地處高麗半島北部和遼東的高句麗的欺負。

新羅是不少南棒人自認的歷史源頭,這個時期半島上的三個政權也只有新羅的統治階層是三韓人,百濟和高句麗的統治階層都是扶余人,被統治階層裡倒是有不少三韓人。

高句麗是東北少數民族政權,和中原王朝的關係,類似於宋與金,明與後金。

新羅自己不僅打不過高句麗,而且連百濟也打不過,想生存下去只能抱大腿,於是遣使來唐告狀。

其實,在中原王朝重建統一政權之前,新羅曾受倭人勢力控制,更一度向日本稱臣納貢。

貞觀十七年九月,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佔其40餘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

於是唐太宗李世民派使臣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但是遭到拒絕。

本來高句麗據有的“遼東“就是漢朝四郡範圍,為“舊華夏之有“,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