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裡羅逸難得去拜會好兄弟徐震,聽說這小子近日裡也是在跟著自己的父親學習,好在接下來的吐谷渾戰事裡能夠有所發揮。
而羅逸前去以後,果然李績是在用心的教導兒子,見羅逸來了也都還是一本正經的說起自己的用兵之道。
可以說李績心裡是期盼著徐震成才的,畢竟羅逸可知道,到目前為止的貞觀八年,其實李績過得算是有些憋屈的。
不是說生活上憋屈,作為降將大唐對他很不錯,還給他從徐世積賜了一個“李”姓。
但是憋屈是指自己的功績上,畢竟李績前期的大戰役確實是屢次打敗仗的。
李績有本事但是很倒黴就是了。
不過羅逸知道,李績其實是真的有才能的,只不過這個才能要等到後期了。
而羅逸知道李績在貞觀年代最出名的戰役,是歷史上對薛延陀的以少勝多之戰。
薛延陀,北方遊牧民族之一。原來是東突厥的附庸,後來受到東突厥的壓迫,便投奔了西突厥。
公元628年,西突厥又爆發了內亂,其酋長夷男又帶領著7萬多戶,回到了老東家東突厥。
沒想到,東突厥還是死性不改,依然壓迫他們。於是,夷男就單方面宣佈獨立了。東突厥老大頡利可汗很生氣,就派出了大軍去鎮壓,結果卻吃了鱉。
歷史上李二一看夷男這小夥子武力值還不錯,就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派人去冊封夷男為了珍珠毗伽可汗,還賜給他了一把水果刀,鼓勵他為民族解放事業而繼續奮鬥。
抱著了大唐的大腿,夷男頓時底氣十足,當年就建立了薛延陀汗國,在今天的杭愛山附近成立了第一代領導班子,天天帶著人和東突厥的頡利可汗打群架。
公元630年,唐朝滅東突厥之後,把大多數東突厥人遷到了中原,於是草原上就出現了權力真空,薛延陀趁機迅速做大,搶佔了東突厥的大部分地盤,不久之後,便擁兵20萬,進入了全盛時期。
公元641年,李世民見薛延陀越做越大,已經成了北方小霸王,於是,為了牽扯薛延陀,他又讓東突厥復國了。
李世民將頡利可汗的族人李思摩即是阿史那思摩立為了新的可汗。並給李思摩了大量軍事援助:東突厥的舊部3萬多戶約15萬人,突厥兵4萬人,戰馬9萬匹。
哪知道,李思摩是個徹底的慫包,他帶著人跑到邊境之後,說啥也不走了。還給李世民寫了封特別有意思的信,大概意思是說:
老大啊,你讓我當突厥的首領,是真看得起我。但我想告訴你的是,我只想當條狗,一條看守大唐北大門的狗。你可千萬不要不讓我當狗啊。如果薛延陀打過來,我咬不過人家,你可一定得讓我回來啊。
李世民看到信後直接就蒙了,自己當初3萬兵起家,幾年就統一了中原。給了這貨4萬兵,一仗沒打他竟然就要當狗了。
可是,李世民已經立了他做可汗,也沒有辦法再換人,最後只好哭笑不得的給薛延陀下了個命令:東突厥是我大唐的小弟,現在要復國了,你敢碰他試試。
薛延陀老大夷男說:試試就試試。
公元641年11月,夷男便讓他的兒子大度設興兵20萬,殺向了李思摩。
李思摩見狀,大呵一聲、騎上戰馬,連敵人的面都沒有看見,就竄到了長城以南。800里加急上報李世民——打狗隊來了。
李世民收到戰報,立刻兵分五路對薛延陀進行了反攻。
第一路由47歲的兵部尚書李績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率6萬大軍作為主力,直接迎擊大度設。
其它四路作為輔攻,分別由營州都督張儉、右衛大將軍李大亮、右屯衛大將軍張士貴、涼州都督李襲譽等人率軍全面出擊。
考慮到對方有20萬大軍,出征之前李世民還特意給這群大將制定了詳細戰略計劃:
草原咱已經給燒了,薛延陀奔襲數千裡已經沒糧草了。所以李績你應該與李思摩互成犄角,不必速戰速決,等到敵人準備撤退的時候,再狠狠的踹他們一腳,一定會大獲全勝。
不得不說,李世民雖遠在千里,但對前線的敵情卻瞭如指掌,按照他的戰略唐軍必勝無疑,只是消耗會大一些。
但是,李績根本就沒把李世民的話放到心上。什麼互成犄角,什麼不必速戰速決,什麼20萬大軍,在李績眼裡,不打出個驚天地泣鬼神的風格,哪怕是贏了此戰,對於他的人生而言也是失敗的。
因為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裡,李績已經受夠了失敗和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
10幾歲時他便開始跟著翟讓當土匪,結果數萬人卻被隋將張須陀帶著1萬人打得滿河南亂竄,以至於聽見張須陀的名字就兩腿發軟、趕緊開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