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乘小轎的轎簾緊閉,像飛一般地來到府門前。衛兵剛要上前盤問,只見府裡的管家已經小跑著來到門前:“秦王請的道長來了沒有,如果來了趕緊請他們進去,秦王正等得著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他的話音剛落,只見府前的轎子轎簾一挑,兩個道士模樣的人分別從轎中走了出來,衛兵一見,連忙擺擺手,讓管家帶著兩位道士進去了。
這兩位道士正是房玄齡和杜如晦。
在此次進府之前,他們已經收到長孫無忌傳達的秦王詔請,兩個人經過一番考慮,最終還是以性命之憂拒絕了秦王的邀約。
此時秦王身邊剩下的得力人手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不過遇到事情,這兩個人常常你一言我一語,始終不能讓李世民拿定主意。李世民正是迫切需要心腹幫他決策的時候,偏偏自己最器重的兩位謀士卻遲遲不能前來。
秦王思量再三,最終無奈地拔下自己的佩刀遞給尉遲敬德:“你再去請他們,如果他們還是不來,殺!”
見到尉遲敬德後,房杜二人才確定了秦王此次的決心,於是裝扮成道士模樣來到秦王府。
兩個人在秦王府剛剛坐定,從另一道府門進來的尉遲敬德也趕到了。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這些秦王的重要幕僚此時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更清楚當前的局勢,於是由長孫無忌率先把情況講述了一遍。
當前他們面臨的局勢就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意圖在為李世民餞行時動手,徹底除掉他們的心腹大患。
尉遲敬德直人快語,聽長孫無忌講完這些之後,就把太子李建成如何派人給他送重禮、想要拉攏他的事說了一遍。
“現在已經到了這個程度,咱們如果不先發制人,恐怕會遭了別人的毒手!”尉遲恭的語氣極為迫切,他之前和齊王多有齟齬,如果李世民遭人毒手,他勢必也不能逃脫。
長孫無忌支援尉遲敬德,可是最重要的人物李世民卻不置可否,他只是把問詢的目光看向了房玄齡和杜如晦。
這個時候站出來的還是房玄齡和杜如晦。
越是到緊急的事情上,房玄齡卻偏偏越穩重。此刻他緊鎖雙眉,過了許久才緩緩開口,聲音仍然是以往的不慌不忙,慢條斯理。
像以往一樣,房玄齡把李世民對兄弟情分的顧慮、率先採取行動將會產生的後果,以及如果不採取行動將面臨的局面、秦王將面臨的命運、將會受波及的秦王府幕僚等形勢分析了個透徹,無一遺漏。
李世民、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等人聽得連連點頭。但是,一直說到最後,房玄齡仍然沒有說出到底採用什麼具體解決辦法。
李世民深知房玄齡在這種場合下的特點,於是把目光投向杜如晦。
他一直最為倚重的“房謀杜斷”,在房玄齡充分分析形勢、提供多種解決方案之後,最後做出決斷、一錘定音的常常是杜如晦。
缺一不可。
這也是在需要做重大決策時,他必須要兩個人同時到場的原因。
“秦王,此時已是大家的生死關頭,只能進不能退!”杜如晦目光堅定地看著李世民,又向在場的人一一看去。
“我們先發制人?”李世民沉思半晌,終於說道。
杜如晦神情凝重地點點頭:“玄武門是最為緊要的位置,王爺已經聯絡好的人,現在可以啟用了!”
杜如晦的幾句話剛說完,尉遲敬德已經開始摩拳擦掌。
而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取得了他所期待的勝利,跟隨他起事的謀臣武將都各自得到了升職和封賞:長孫無忌與杜如晦擢升為太子左庶子,高士廉與房玄齡升為右庶子,尉遲恭晉升為左衛率。
李世民即位之後,杜如晦擔任兵部尚書,封蔡國公。628年,杜如晦以本官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總監東宮兵馬事。629年升任尚書右僕射,與房玄齡共同執掌朝政,當時的典章制度都出自他們二人之手。
房玄齡和杜如晦兩個人的命運如此相似:同樣出身於官宦世家,同樣得到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的賞識,在隋朝卻又都沒有得到重用;都是來到李世民府中才有了用武之地,不斷建功立業,輔佐唐太宗李世民成就霸業,李世民時代的“貞觀之治”,兩個人功不可沒。
甚至兩個人的兒子命運都近乎一致,這點羅逸也說過,歷史上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娶了唐太宗第十七女高陽公主;杜如晦的兒子杜荷娶了唐太宗第十六女城陽公主。兩個人都當了駙馬,最後又都因為謀反罪被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