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當前的大唐,真的不是打仗的好時候,朝廷也好,百姓也罷,急需要休養生息,更何況,此戰也做不到一舉消滅突厥,還會徹底和突厥結仇,這也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因此,思來想去,和談是當前最為妥善的解決方式,渭水之盟就在這種情況之下展開,並非李世民不敢打,而是在多方考慮以及權衡之後,暫時的示弱,才能繼續力量,在日後謀大事。
公元626年8月28日,唐太宗李世民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人,在渭水之上的便橋,與頡利可汗達成盟約,雙方殺白馬歃血為盟,在李世民答應給突厥人一定數量的金銀財寶後,頡利可汗表示願意撤兵,兩日後,頡利可汗在渭水河畔與大唐交接物資,率兵返回。
至於李世民究竟給突厥了多少金銀,才使突厥得以撤退,史料裡始終沒有具體記載,但在部分資料中,曾提到,突厥當時是獅子大開口,為滿足其要求,李世民幾乎是將整個國庫都交了出去。
不管是否真的把國庫交了出去,總之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這讓李世民認為是奇恥大辱,要知道,在他還是秦王時,可是征戰四方,哪裡受過這種窩囊氣?更何況,這次還是被人家打到家門口,刀架在脖子上籤訂的盟約。
這就更讓要十分要臉的唐太宗難以嚥下這口惡氣。
這還是其次,損失點金銀財寶不算什麼,最讓李世民難以接受的就是,不得不向突厥再次稱臣。
其實稱臣這件事,根源在李淵身上,當年是他先向突厥稱臣納貢的,如今突厥人打到城下,不僅索要財物,還舊事重提,要在精神上也羞辱一下大唐,這才是李世民認為奇恥大辱的主要原因。
但不管怎麼說,這件事算是過去了,突厥暫時退兵,長安城也暫時保住了。
極度鬱悶的李二,在突厥大軍撤走之後,從禁軍中挑選了幾百個精銳,天天帶著這些人,在皇宮裡騎馬、射箭、練習砍人。
“居閒無事,則為汝師,突厥入寇,則為汝將。”
這個仇,是一定要報的,從來沒人敢這樣羞辱李二,他從來都不是心慈手軟的主兒,丟掉的臉面和場子,是必須一定肯定要找回來。
而在源源不斷的拉了一車又一車大唐財寶後的突厥,很快就要見識到大唐軍神的厲害以及大唐國威。
公元629年11月,大唐調集十萬大軍,兵分六路,對東突厥發動了滅國之戰。
有道是師出要有名,但話說起來,大唐這次出兵的理由,相當有意思,從某種意義來講,幾乎相當於強詞奪理。
大唐的理由是,在前不久李世民派兵剿滅梁師都時,東突厥膽敢派兵支援。
眾說周知,梁師都早就投入了東突厥的懷抱,相當於東突厥的頭號馬仔,而今大唐出兵揍他,還不準人家支援,這是不是沒天理?
沒辦法,天理向來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有實力,就是天理。
而如今的大唐,確實擁有這樣的實力,經過渭水之盟這樣的羞辱後,李世民發誓一定要報仇雪恨,在不斷提升國力的同時,李世民也在等待合適的機會。
恰逢在公元626年之後,整個東突厥境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大雪足足有數尺之深,牲畜更是凍死無數。
雪災過後,接踵而至的就是瘟疫,幾百萬頭牲畜在冬季被凍死後,隨著來年春天的氣溫回暖,大量的細菌就滋生,瘟疫也就橫掃整個東突厥。
在這種情況之下,東突厥的統治階級內部也發生了不和,頡利可汗與東突厥的其他貴族決裂,不用突族人反而重用胡人,造成的結果,是朝堂上每日處於你爭我奪之中。
因此,在多方考慮之後,結合自己的實力,李世民決定,征討東突厥,報當年渭水之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唐20萬大軍共分六路,每一路帶兵的,均是初唐時期響噹噹的人物,如李績、柴紹、李道宗等,每一位都是能獨當一面的大將。
而六路軍的總管,是大唐軍神李靖。
此戰的最大特點,是李靖一改往日中原王朝打遊牧民族都選擇春天出擊的慣例,他很不“厚道”的,選擇在當年的春節出征。
在李靖親率三千命精兵冒著冰天雪地急行軍後,東突厥正熱熱鬧鬧過春節,猝不及防的頡利可汗來不及應對,就被打的落荒而逃,這一逃,再也沒有停下來。
整個滅東突厥之戰,基本上是六路唐軍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將頡利可汗圍在其中,來回驅趕,最終將其打的支零破碎,逃竄到青藏高原,尋找吐谷渾來請求庇護。
從親戚關係來講,頡利可汗應該叫吐谷渾的首領蘇失尼為舅姥爺,但是他這個舅姥爺,在看到李道宗將自己圍的如鐵桶一般後,當機立斷的做了一個決定。
大義滅親,並就地投降。
蘇失尼將頡利可汗親手擒住,交給了唐軍,至此,征討東突厥之戰,以大唐完勝結束。
公元630年4月,逃跑小王子頡利可汗被唐軍押送到長安,李世民和父親李淵對比極為高興,為了以示慶祝,舉行了盛大的受降儀式,父子兩人親自和大臣們載歌載舞,嗨嗨皮皮鬧了一夜。
而曾經給李世民帶來羞辱的頡利可汗,並沒有被殺掉,李世民還給他在長安城找了一份工作,幹起了皇宮的保安人員,直到4年後,頡利可汗在長安鬱鬱而終,再也沒能回到自己故土。
渭水之盟,在羅逸看來是李二執政初期,經歷的一個重要的抉擇,大唐面臨東突厥的兵臨城下,並非沒有一戰之力,但在當時各種因素的考量之下,和談是最合適的方式,但這種被迫示弱、俯首稱臣的行為,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大恥辱,因此,才會經過忍辱負重、不斷等待後,最終一舉消滅了東突厥。
因此羅逸明白了,頡利的生死對李二並不重要,但只要頡利還活著,就能夠看他的大唐不斷壯大。
對於這未來老丈人,羅逸覺得充分是詮釋了他的傲嬌性格吧。
喜歡大唐稱心請大家收藏:()大唐稱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