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組長不愧是這個調研小組的組長,較之其他人更先冷靜下來,在腦子裡分析了一番之後,很認真的向陸羽請教:
“陸總,如你所說,這個教育學習功能推廣以後,教育最終會衍變成什麼樣?會走上一條什麼樣的道路?”
陸羽想了想:“短期內我說不好,但長期來看,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講吧。”
“一方面,透過人工智慧、虛擬技術、生物技術等等技術的結合,能夠全面瞭解學生的外顯行為和內隱特徵,實現學習場景的可感知,學習者的可理解,學習服務的可定製。”
“開展學習情況全過程的縱向評價,和德智體美勞全素質的橫向評價,能最大程度的發現學生的能力傾向,最大限度的發掘學生的潛力,也極大的提高學生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潘組長等人聽得連連點頭,繼續聽陸羽闡述他的看法:
“另一方面,未來的教育不會再是像現在這樣,工業化的大規模流水線式教育,而是會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學習。”
“像現在這樣,整齊劃一的學習方式,肯定沒法針對每個人的個性來進行,不再講究同樣年齡,同樣進度,同學學習時間等等。”
“我覺得更多的會以專案為中心,以學生的探索和學生之間的學習為中心,每個人可以自主安排、自主選擇在什麼時間學習,在哪裡學習,學習什麼。”
“說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擅長數學的孩子,可能在六年級的時候,就可以學習到微積分,甚至更難的知識。”
……
潘組長聽得眉頭大皺,如此一來,相當於早早的就定下了一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對學生來說,豈不是很殘酷?
陸羽看出了潘組長的想法,聳了聳肩:
“現在我們從表面看起來,似乎好像很殘酷,但是,這就是我們暫時可以看到的未來,也是我們必經的一個階段,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未來的知識會越來越豐富,單一的一個人,很難成為全才,甚至在一個領域內都很難成為領域內的全才,只能在一個領域的一個或幾個細分行業發展。”
“沒有抽象的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做不了研究工作,沒有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做不了類似文娛的原創性工作。”
“有壞處也有好處,表面看似限定了個人的發展,實際上也更能確保,讓最合適的人,做最合適的事。”
“只不過是少了很多偶然的可能性罷了,比如現在做著某一行,某天突然發現自己好像在另一行能做的更出色,這種情況,在未來只有很小的機率會發生,因為個人的潛力和能力,在更早的時候就被發現並加以培養了。”
……
透過陸羽的這些話,潘組長等人不止是看到了未來的教育模型,更是隱約看到了未來社會的運轉模型。
一個人從出生,經過了早期的啟蒙教育階段,幾乎就能知道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所從事的領域等等。
整個社會也會極為高效的運轉,把擅長的人放在擅長的崗位,搞研究的一心搞研究,搞創作的一心搞創作。
整個社會就像一臺高度精密的複雜機器,而每個個人都是這臺機器的某個零件,支撐這臺機器正常運轉。
而想要這臺機器運轉效率更高,就需要把尺寸最匹配、大小最合適的零件,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尺寸和大小,就是每個人的能力,這個能力包括了很多,學習能力、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等等等。
也將會最大限度的保證公平,德、才不配位的情況不敢說絕對沒有,但肯定會大幅降低。
理論情況下,人做評判可能會存在誤差,摻雜個人及人情因素,但人工智慧做評判,則不會有這些主觀因素,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平分配。
資料從來都是冷冰冰的。
這樣好麼?
從整個社會效率來說,好,但顯得有幾分枯燥乏味,冰冷殘酷。
……
陸羽看助理人員記錄得差不多了,繼續開口:
“說完了學生個人,我們再來說說教育工作者。”
潘組長他們神經一震,從剛才那番話裡回過神來。
陸羽喝了一口冷掉的茶:“從現在的技術發展來看,人工智慧仍然會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停留在弱人工智慧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