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鋼鐵鮮血烈焰 > 第213章 衣食住行

第213章 衣食住行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好書推薦: 債奴們 假如你的室友是小吸血鬼 偏科互補 村裡的福運嬌她生財有道 全世界都暗戀勇者! 出軌了我又想回到原配身邊 前女友回國後我們竟然糾纏不清 反射弧長點怎麼了 和暗戀物件網戀翻車後 鹹魚小漂亮也要被炮灰嗎 地球護理所 大梁青書錄 奪光 她真的一點都不乖 嫁給霸總老攻後爽飛了 學姐對我蓄謀已久 定製女友是小醋精 物件總想掘我墓 小可憐被清冷博士撿回家後 我在軍校養崽崽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亂世中憑借武力攻下一片地盤割據的勢力從來不少,但真正能成為長期勢力或統一天下的卻不多。歸根結底,單純的武力只是力量的一部分,“治理”是遠比“佔領”更難的一道關卡。

小富即安,佔了幾座城就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可以隨便享樂了,是作死的一種方式,以為外敵不構成威脅,開始全方位立體式地內訌爭權奪利是另一種作死方式。所幸的是,鎮江伯勢力目前這兩種作死方式出現的機率都不大,並且在全面的“大建設”主題之下,沒幾個人有如此作死的機會。

建設!全面的建設,把三府十縣外加上百個鄉、村、鎮變為根據地的建設!“根據地”這個概念,毛雄輝已經對全軍專門強調過,為何有的人看似席捲天下,卻一戰而敗,有的人看似只佔據了小小的一片地盤,卻發揮出令旁人咋舌的戰爭潛力,那就是因為前者地盤雖大,卻沒有哪怕一片是“根據地”,而後者地盤看起來小,卻已經高度“根據地”化,利用效率比前者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而就目前鎮江伯在南直隸佔領的這塊地盤而言,“根據地化”至少有一種方便之處——因為大批的“叛國士紳”在反剃發運動中被殺了,他們原來的田産就空了出來,這些地盤在加上收繳的清軍圈地地盤,在鎮江伯和武寧郡主手裡經過了最初級版本的“土改”,換句話說,空出來的耕地中有八成給了剛剛轉化為自耕農的前佃戶、前阿哈尼堪,而還有兩成的算是“公地”。毛雄輝和洛英的計劃是以“公地”為先導,帶動“私地”進行全面的建設,而這其實也是把分散的小農經濟重新集結起來的過程。

小農經濟大地主莊園經濟崩潰,這是普遍存在於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迴圈,其中小農經濟佔優勢往往在王朝早期出現,由於自耕農可以收的上稅,這一時期的王朝經濟往往比較好,但隨著土地兼併的進行,越來越多的自耕農破産轉化為地主的佃戶,而有權有勢的地主是有著各種辦法偷稅漏稅的,這也正是王朝走下坡路的徵兆,直到財政徹底崩潰,天下大亂,依靠農民起義的力量摧毀了大地主莊園,從此又開始下一個迴圈。

這麼說“小農經濟”就是非常好的了?其實也不盡然。小農經濟確實對普通老百姓比較“友善”,但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卻是一個攔路虎,看看英國的“圈地運動”是什麼玩意兒就知道了,已經有一些資本家成分的地主強制圈走農民的耕地,用這些地養羊賣給毛紡作坊,賺取比單純種糧高的多的利潤。至於大批破産的農民,有一部分轉化為毛紡織工人,而另一部分遷徙到了北美等殖民地。

和英國“圈地運動”羊吃人類似的,“棉吃人”、“桑吃人”,在明代後期一直存在著,中國江南的地主和同時期的英國地主一樣的精明,知道把大片大片的耕地用於種植棉花、桑樹,掙的錢更多,但中國缺乏一片類似北美殖民地的流民去處,最終這種充滿了資本主義萌芽因素的行為,反倒加劇了明末的饑荒和崩潰。

然後問題來了,那些已經種植了棉花和桑樹的耕地怎麼辦?要毀桑棉種糧麼?而毛雄輝和洛英的答複是:“是。”

這是一個讓兩個穿越者都很犯難,但最終還是決定下來的舉措。盡管看起來很不“進步”,很不“潮流”,但保證已佔領土地上糧食充分自給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可以透過銀子從湖廣購入大批的糧食,但依賴於貿易總是不穩固,一旦出現戰亂阻斷運輸就糗大了。至於棉花和桑樹要不要種,那當然是要種,但規定就是:不許在已經開墾好的耕地上種,但可以在新開墾的土地上種植,至於開墾土地的具體工作,自然由官方來負責。

別看明末南直隸“人口稠密”,但其實人口密度只有二十一世紀江蘇、安徽兩省平均人口密度的十分之一而已。大量的荒地依然處於未開發狀態,而且由於南直隸降水充沛,土地也肥沃,一旦開墾好了又是一片片寶貴的耕地。至於為何在舊時間線上沒有人去開發呢?那是因為地主們缺乏開墾荒地的動機,而農民們則缺乏開墾荒地的能力。前者很容易理解,因為對於地主來說,直接兼併已開發好的耕地比開墾荒地來錢快的多,至於後者……後世的人往往低估了農民開墾荒地的難度。

現代吃飽了飯還想健身的人,很難理解古代農民吃不飽飯,體力有限的處境,再加上鐵質農具往往較貴,開墾荒地前期的體力投入極大,而收益要在數個月甚至半年以後才會顯現,而且新開墾的“生地”往往産量只有耕種許多年的“熟地”的幾分之一。更讓農民們畏懼的是地的歸屬問題,要知道就算自己把一片荒地開墾成了良田,那麼被地主老財盯上也是分分鐘被奪走的事兒,到時候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弄不好還要賠上性命?

因此當洛英的昊天教一個村一個村地發鑄鐵農具和種子,鼓勵百姓墾荒,還明確地說明“誰家開的荒就是誰家的”之時,那因為“仁政”而激發起的勞動熱情幾乎要把秋冬的嚴寒沖散。而在直接管轄的“公地”上更是熱火朝天,畢竟還來得及種上一茬冬小麥,可不能誤了農時。

以崇明沙為例,雖然經歷了戰火的破壞,但崇明沙的紅薯地還是得到了大約三千二百萬斤的收獲,而這些地在種植冬小麥之後,理論上在明年春夏之交還能得到大約一千萬斤的收獲。伴隨著更多荒地的開墾,之後的糧食産量只會更高。漁業、家禽放養方面的收入同樣喜人,至於這些魚、鴨、鵝吃過多少落水清兵的肉?沒人關心……

和吃飯問題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過冬問題,要知道很多墾荒工作可以拖到明年開春,但過冬則是迫在眉睫的。在後世南京上海一帶的人戲稱自己是最耐凍的人,而考慮到高濕度對寒冷的放大作用,此言非虛。十七世紀小冰河時期的江南冬日比二十一世紀要冷的多,若是沒有大規模、組織性的過冬措施,那麼好不容易在反剃發運動中倖存的民眾,怕是會有一大批死於酷寒。

夯土,更多的夯土,更厚的夯土!由於考慮到木製房屋在兵火中往往成為燒死自己人的豬隊友,所以新修築的房子盡可能減少可燃材料的使用,唯一暫時還沒法替代的是屋頂——用瓦片顯然是發瘋般的奢侈,用預制板則是目前水泥産量還遠遠不足,又被修城牆和防禦工事大量消耗,所以只能用茅草了,好在茅草容易拆卸,況且只是屋頂可燃而非整個屋子可燃,豬隊友程度比木房子還是低一些的。

在大量土牆茅草頂的“避寒房”修築的同時,棉襖也成為過冬的重中之重。之前毛雄輝誇下海口說要“工業革命”,結果實際上弄出來的是“彈棉花革命”,畢竟之前沒有人組織過這麼大規模的彈棉花、縫制棉襖的行動,至於這些追求産量和速度的棉襖比較難看……面臨凍死危險的情況下誰還在意?

衣、食、住三個問題解決之後,下邊的問題就是行了。鎮江伯的戰略依然是“陸地防禦,水上進攻”,船隻在整個軍事體系中佔的份額非常大,而除了戰場,其實還有武裝商船,畢竟清軍在側,各種運輸人員、物資都存在遇襲的危險。

隨著燧發火銃製造的爆發性井噴,原先淘汰下來的,用火繩的超重型火銃最佳的去處就是船用。當裝著黑洞洞的“大銃”的商船在鎮江伯轄地各處水域航行之時,那種震懾力、控制權可謂無與倫比。甚至出現了水賊把燒黑的木頭弄成火銃狀冒充官軍去敲詐的情況,當然這股水賊很快被剿滅,賊首的腦袋掛在鎮江城頭上晃晃悠悠的。

隨著鎮江伯統治區域的“秩序化”,生産力的恢複和發展成了顯而易見的事。其中感嘆最深的是閻應元,在某種意義上,他理想中整飭完善的社會已經實現了,盡管規模小了點,而在他的概念中能和鎮江伯、武寧郡主這一系列“義舉”類似的,恐怕只有當年的朱元璋吳王時期經營江南了。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三條“崛起”之道,在閻應元眼中,毛雄輝至少做到了兩條半。之所以還差半條是因為現在的滿清畢竟不是腐敗的末期蒙元,所以不存在北方持續火併無暇顧忌南方讓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家野蠻生長的事情,現在的阿濟格雖然前往湖廣和李自成打的不可開交,但應天府的博洛、蘇州府的田雄都對著鎮江伯在南直隸的三府十縣虎視眈眈,更不用說雖然左夢庚、劉澤清、劉良佐三個近乎廢物,但清廷還有大批的戰將、軍隊沒有出動呢。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而現在,似乎已經聽見了隱隱約約的風聲……”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隨機推薦: 合歡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