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數十年過去了,原本全是巴人,極少秦人的枳道,通婚數代後,如今已有大半人口是編戶齊民的秦人,順利改道為縣。
巴人君長們也在秦女母親,妻子的影響下,漸漸被同化為秦人!這個點子,據說是張儀隨司馬錯征服巴郡後想出來的!
從這細節規定上,便能看出張儀的智慧眼光,甩了後世某些民族政策十條街。既有懷柔減免之策讓巴人諸部臣服於秦,又能將巴人上層同化,潤物無聲間改變當地秦人巴人的人口比例。
跟只要祖輩父輩有一個少數民族戶口,孫輩就能改漢為少,以求獲得那點蠅頭小利的政策相比,孰優孰劣?
這或許就是秦人征服巴蜀,將這兩處永久納入華夏版圖的成功原因吧。
董卓抖起來了,自己手下的人當然也跟著抖起來了,但他的手下都是西涼出身,始終還是沒文化的多,識字的少。
李儒就勸他“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薦蔡邕之才”。
那麼蔡邕會聽命嗎?要知道董卓現在的名聲臭不可聞啊,他蔡邕可是大儒,要是他服軟從了,那他的名聲也臭了!
事實上“卓命徵之,邕不赴。”
直到“卓怒,使人謂邕曰:‘如不來,當滅汝族。’”因此“邕懼,只得應命而至。”
之後呢,“卓見邕大喜,一月三遷其官,拜為侍中,甚見親厚”,如果就這樣了,那蔡邕也就玩完了。歷史上他就在董卓敗亡之後,身死道消了。
當然,那時候王允當權,殺之的理由是蔡邕哭董卓,這等於是打他們臉啊,董卓那是天怒人怨恨不能生食其肉的惡魔,你竟然去為他哭喪,自然蔡邕沒有好果子吃。
當然,即便不是如此,以蔡邕投靠董卓,並被後者“一月三遷其官,拜為侍中,甚見親厚”,那也不會有好果子吃的!
他和董卓走的太近了,不管開始是不是屈於董卓的淫威之下!
“哎,看來,必須得拯救蔡邕這老頭了,誰讓他有個好女兒呢!”李陵眼看歷史按部就班的發生著,他不忍唐姬的閨蜜好姐妹蔡琰家裡大禍臨頭。
再說,不看唐姬的面子,只看蔡琰的才女的份上,李陵也願意拉她一把。於是他悄悄命令董卓,讓他立蔡琰為年紀更幼的劉協的皇后。
當然,這是名義上的,這是一種保護。即便李陵沒有控制劉協,他也不用擔心,畢竟劉協才九歲啊,啥也不懂,看的著吃不著蔡琰。
而蔡琰已經十五歲了,蔡琰,字文姬,是我國著名女詩人。她的生年大約在漢靈帝熹平六至七年177178)間,原籍為陳留圉今河南杞縣。
喜歡水滸有天庭請大家收藏:()水滸有天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