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興漢使命 > 第2008章 文武之道

第2008章 文武之道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皇朝青甲 秦末風雨 大唐稱心 北宋攻略 存亡之秋 神斷大周 帝國的崛起 唐徒 抗戰之無雙戰神 三國之宜祿立志傳 影視大盜 回到過去當神犬 從古代開始的科學生活 重生之大千世界 三國名匠 諜海王者 盛世梟雄 才高九鬥 土匪二當家 功名

童淵一直行走天下,所見天賦異稟孩童如過江之鯽。然中意者僅趙雲一人,可見天下雖大,武學宗師選擇傳承者依舊艱難。

童淵其人遊歷雖廣,卻不足寰宇千府之萬人。也就是說他到達的地方,僅有趙雲達標。然而他沒有到過的地方,有沒有更合適的人才猶未可知。因而武院的開設,不僅有利於武學宗師之間的交流,還可以互通有無。把天賦異稟之輩收錄進武院,宗師便有機會見識更多的優秀人才,從而找到更合適的人才傳承所學。

在談及文武傳承的差異方面,東郭先生坦言:文人揚名天下,只需要把嘔心瀝血寫好的文章廣而告之,世人閱其文,知其人,自有公論。學子欲超越其師,並不用人生攻擊,只需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凝道德文章,教化百姓。

文人傳授知識,對於資質並不苛求,講究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歸根結底,便是一個悟字。待到學有所成,便貨賣帝王家,或執宰一方,或教化一方。待到萬民安居樂業,四鄰鹹服之際,便可立德,立功,立言。文章傳天下,功過由人說。

弟子勝師,唯以文章論。老少皆相得,三人行,其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師徒相處之道,在於明德,明理,明法,明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賢者向學之心不絕,但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唯經驗總結是求。

更何況文化傳承不問資質,不問出身,但有向學之心,皆可有教無類。至於能學到多少東西,純粹因人而易。文人出類拔萃者並不比武將多,可是但凡讀書人,皆能有所得,只是掌握知識多少不同,個人成就有大有小。

然而文人的核心理念便是打破門戶之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由百家爭鳴走向百家共鳴,一法通而百事通。

讀書人基數大,投入最少者甚至只需要耳聰目明即可。聞萬物之聲而從之,學萬物生長而悟道。人行萬里路,看慣春花秋月,時事沉浮,即便是沒有名師點授,也能有所得。

至於家學淵源者,由於藏書眾,家有賢良傳世,子弟的向學之心和凝聚力會格外的強烈。努力學習必不可少,為了光宗耀祖而讀書。退而求其次,至少亦不能因為荒廢學業而辱沒祖宗。

文化傳承發展至今,耕讀傳家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特別是賢人云集的風水寶地,無論貴賤皆有向學之心。有錢人興辦教育,窮苦人家的孩子亦有機會旁聽。

也就是讀書明理可以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再由善於總結的人收錄整理,繼而形成書籍傳承後世。

後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的開拓創新,甚至已經進入了全民創新階段。

文化傳承隨著後人的資質不同,悟性不同,見識不同等各種各樣的原因而造成發散思維。雖說大部人人有可能歪曲前人理論,成為歪瓜裂棗,亦有天賦異稟者,沿著前人的足跡走得更遠。不管怎麼說,後人都會竭盡所能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就算是走偏了的路,亦非毫無價值,而是可以作為警醒後人的例項,確保大家可以知曉其中的錯失教訓,從而避免走彎路。

再看武道傳承,名師擇徒如同大海撈針,終其一生,僥倖有所得亦不知其資質心性,更難以保證其屬性適合師承。

更何況人的精力有限,踏足的地方有限,再加上吹毛求疵,得到稱心如意的徒弟更是可遇不可求。

再有就是武者皆有爭勝之心,弟子若想證明自己的實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戰勝自己的恩師。一門學藝,想要成為第一,師父便是繞不開的一座大山。

弟子想要繼續攀登,資源必不可少。當師徒的實力旗鼓相當,雙方的關係就會由傳承者變成競爭者。畢竟武者修煉需要大量的資源,增強力量的寶物數量有限,師父用了,徒弟就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徒弟為了走得更遠,唯一的辦法就是跟師父爭。哪怕是欺師滅祖也要達到目的,從而獲取進步的機緣。

是以很多人認為武者敬賢之心不足,教會徒弟,必餓死師父。因而在指點迷津之際,總會留一手以備不時之需。久而久之,徒弟皆弱於師父。待到師父輩撒手人寰,擔當主力的弟子輩就成了弱雞。

當然也會有師父悉心傳授,結果就是家業改姓,拱手讓人。這樣的事例多了,師父壓制徒弟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更何況在面對機緣的時候,師徒亦是競爭對手。徒弟不甘心落後,師父也不願為他人做嫁衣裳。爭鬥不可避免,隔閡也就根深蒂固。誰也不敢勸師父敞開心扉對待徒弟,畢竟人心隔肚皮,誰知道培養出來的弟子,究竟是傳承者,還是仇人?

童淵向東郭先生請教振興武道的辦法。

東郭先生建議武道宗師可聚名師,合眾人之力蒐羅人才於武院,再由合適的長者培養屬性契合的弟子。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