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問道:“義商名垂青史,難道不能比一身的銅臭味兒更好嗎?”
“商人有了錢,就會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劉正說道:“只不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錢和權,也不能掌握在一個人的手中。”
無論在亂世,還是太平盛世,錢和糧都等同於兵馬。若是在有了執政的權力,後果很嚴重。商人只講利益,不問道義。若是因此教化一方百姓,那就會變成地方的滅頂之災。
商人為了利益敢於鋌而走險。這就決定了商人不能牧守地方。畢竟水漲船高,總有一天滿足不了商人的胃口。
商人的冒險,會讓前線將士付出生命的代價。諸葛亮伐魏失敗,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利用商人取代世家。商人重利,運糧出川成本高昂,故意失期也就不足為奇了。
“孔明,這世間的商人重名更重利!”周瑜說道:“以商人的精明與特性,實惠才是第一位的。”
商人會計較成本。然而一門心思算計的商人,卻又無法在士農工商的殘酷競爭中立足。這就迫使了商人轉變思想,實事求是。
投資利益多樣化,從單純的商人演變為政商。陶朱公邁出了第一步,呂不韋更是將這一理念發揚光大。
當時的商人雖然說有心登上歷史舞臺,但是卻無法與傳統的諸侯抗衡。商人抱團取暖,入秦輔佐明君一統天下。到最後卻落得個錢沒了,人也沒了的下場。
呂不韋的遭遇,迫使商人團體出現了兩極分化。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一部分商人決心不問政治,一門心思做的匯通天下。可是商人走南闖北,更關乎國計民生。物價的波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動態。
這樣的環境,決定了單存的商人根本就無法生存。且不說當權者的巧取豪奪,就是世人那異樣的目光,也夠商人們喝一壺的。
另一部分商人則是覺得商業活動必須要適應政治形勢的發展。商人生活世俗國度,經常打交道的也是形形色色的人。
這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還有那“剪不斷,理還亂”的利益糾葛,都促使商人離不開世俗權力的幫襯。
既然商人與官員之間的交集避無可避,那就決定了兩者的關係密不可分。
商人們習慣了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就會身不由己的向上攀爬。政商集團的出現,代表著商人主動參與政治的同時,還成了朝堂之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黃巾軍大起義之後的諸侯崛起皆得益於政商集團的支援。不是每一個商人都有長遠的目光,這就導致了政商集團內部出現了分歧。
原本鐵板一塊的政商集團,在各自利益的驅使下各自為政。幽冀青徐的政商集團選擇了興漢國;幷州政商集團全力輔佐袁紹;兗豫政商集團大力支援曹操;揚州政商集團選擇了吳帝孫權;荊益政商集團也不甘示弱,追隨蜀帝劉備參與大勢之爭。
經濟決定政治,政商集團的實力讓諸侯們心生恐懼。晉國發生了抑制田家的惡性事件;曹操更是向政商集團舉起了屠刀,全力打壓司馬家;孫權更是上演了一出兄弟鬩牆的好戲;劉備也沒有閒著,驅虎吞狼的打了一場夷陵之戰。
只可惜諸侯們低估了政商集團的實力,也錯判了政商集團維護自身利益的態度。袁紹守不住幷州;曹操的後人把江山弄丟了;孫權空有江東,無力渡江北上;劉備更是一戰毀千年,蜀漢越打越淒涼。
諸葛亮百思不得其解。同樣是依靠政商集團起家,為什麼興漢國就可以席捲天下,其他諸侯就只能黯然失色了?
“孔明,你捫心自問——蜀漢給政商集團的地位,有制度保障嗎?商人們的財產安全嗎?”劉正問道。
“商人有了權,就會成為禍害國家的存在。”諸葛亮說道:“既然商人的忠心無法保證,那麼咱們防著商人有什麼不對嗎?”
“難道說興漢國可以確保政商集團的根本利嗎?”周瑜突然問道。
“不錯!”劉正回答說。
其實諸侯們的失敗,在於給了政商集團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