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百姓為了生存而戰,那份勇氣與血性自然是令人無話可說。
然而莫名其妙的到街亭血戰,作為主將的馬謖就無法理解了。
馬謖應該是一名純粹的軍人,他的排兵佈陣,嚴格的遵循了孫子兵法的用兵之要。根據戰後統計,街亭戰敗,益州兵主力仍在。
諸葛亮想要藉助街亭之戰消耗益州兵的戰略意圖落空了。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換上了王平。後面的幾次大戰,不僅沒有達到消耗益州兵的戰略目標,反而讓文聘麾下的南陽老卒損失殆盡。
蜀漢沒有了漢中之後,其處境日益艱難。
面對實力雄厚的興漢軍和曹魏大軍,諸葛亮及其繼任者只得轉變思想,由昔日的開疆拓土轉變為擴大內需。
既然戰爭手段無法解決益州的民生問題,那就只能在益州內部進行資源再分配。
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安撫百姓,宣示儀軌;約束職官,依從權制;先開誠心,又布公道。從制度上確定了相應的規矩,達到有法可依的程度。
這就給蜀漢的經濟發展定下了基調。重視經濟,卻又對干擾市場者重罰。特別是修通了成都至南鄭的糧道。不僅加快了蜀漢的對外交流,還引入了中原地區的水利灌溉技術。這可是造福百姓的壯舉。
興漢軍進駐漢中,也只是在諸葛亮施政的基礎上進行完善。
諸葛亮雖然說退回了成都,但是他在漢中積累的工程經驗,倒成了繼任者的教科書。
董允在諸葛亮的執政理念上新增了依法治蜀的內容。
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
這就讓益州世家積極投入到蜀漢的經濟建設中了。畢竟賞善不避仇,罰惡不問親。這讓益州百姓心安神定,做事情的積極性很高。
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
蜀漢官員的務實態度,讓益州世家放下了地域成見,轉而擰成了一股繩。這才有了益州百姓安居樂業的大環境。
益州百姓對於諸葛亮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輩也難以匹敵。
董允之舉,更壯諸葛亮之感。廉政務實,益州歸心。蜀漢新帝劉禪垂拱而治三十年,皆得益於此。
“無農不穩,無商不活;無工不富,無法不興!”諸葛亮說道:“農是根本,商是溝渠;工是水源,法是開關。”
法制約束才是關鍵。商人重利過甚,容易失卻本心。大利當前,極有可能鋌而走險。長此以往,一定會破壞商業的根本,削弱商業的價值;損害商人的名譽,卑賤商人的地位。
一顆老鼠屎會壞一鍋粥!若是一鍋老鼠屎,即便是鍋裡有好米,還能吃嗎?
想當初春秋時期有陶朱公,戰國末年更是有奇貨可居的呂不韋。到了現在,無奸不商漸漸的成了主流。
前些年的諸侯爭霸,歸根結底就是商人世家向傳統世家發起的挑戰。
興漢國可以迅速的形成燎原之勢,也得益於甄、糜、張、劉四大商人世家的鼎力支援。
商人為諸侯的亂世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無論是從物資調運,還是後勤保障,商人都是經脈一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