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三娘和關索之間的磕磕碰碰並沒有影響興漢學院的教學進度。
六月老生分科考試結束之後,興漢學院的文科和武科以及綜合科等三大專業正式的橫空出世了。
按照梅園制定的分科標準,趙統,曹真和王凌進入了綜合科,接受文武全才的專項計劃培養。
司馬師,關索,鮑三娘,沙摩柯四人進入武科,進行重武方向的培養。
諸葛恪,賈充和劉巴成了文科的扛鼎人物。
這次專業分科,不僅定格了十大英才的位置,還改變了他們的排序。
諸葛恪受到呂布的影響,對於諸葛家的傳統觀念產生了分歧。司馬師也受到過同樣的影響,好在劉正及時矯正,倒也沒有扭曲性格,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魯肅很不瞭解劉正對於十大英才的分科意圖,特別是司馬師和諸葛恪都是文武全才,按理應該分入綜合科進行全面培養,如今卻一武一文。
劉正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司馬師家學淵源,身上帶有明顯的世家烙印。列入武科專項計劃,就是要把司馬師培養成擅長打外戰的純粹型武將。令其儘量避免對內欺凌百姓,對外卑躬屈膝的悲劇。
至於諸葛恪,受於家教限制,勤勉王事自不用多說。只可惜他學會了家中長輩的勤,卻沒有領悟長輩的智。遙控朝中事務,並沒有想象中的那般簡單。
試想六出祁山的故事,諸葛孔明都不敢輕易的回成都見後主。即便是回去見了,也透過斬殺奸臣的雷霆手段殺雞儆猴表明態度。
將在外事征伐,不成功不得輕易回朝。這既是為將者的尊嚴,也是自保的手段。
九江一戰,諸葛恪敗軍還朝。這就意味著朝中大臣可以肆無忌憚的攻謔。統兵大將有不成文的規矩——得勝班師。既然敗了,就只能痛定思痛重震旗鼓,回去找罵,甚至是找虐,賢者不為。
要知道敗軍之將不宜言勇,到了朝堂之上,面對文武同僚的擠兌之辭,出言反駁是自取其辱;默默忍受又會讓麾下將士寒心。
諸葛恪不懂為將之道,更不懂寧死不屈的真正含義。敗軍之將還朝,那就是伸出脖子給政敵砍。人家可不管你付出了多大的犧牲和努力,只要有機會把對手拉下馬,肯定會不遺餘力的中傷殘害。
劉正讓諸葛恪讀文科,就是想要補全對方的短板。帶兵出征不是不行,只不過要隨時注意後方的風向並及時的矯正。特別忌諱大將敗軍還朝,一旦主公態度曖昧,不死都得脫層皮。
關鍵是敗軍的經歷削弱了話語權。一旦主公不想掏撫卹金,統兵大將就只能下獄了。即便是出獄之後重新掌兵,其控制力也會大不如前。更何況羊入虎口,基本上不會有脫身的可能。
魯肅問:“莊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難道就是為了避免敗軍還朝的緣故嗎?”
劉正反問道:“子敬,你主政梅園多年,應該有切身體會!同樣是申請調撥物資,你願意給勝軍之將呢,還是敗軍之將呢?”
魯肅一聽就明白了,勝軍之將相對於敗軍之將來說,付出的犧牲有限,同時又有一定的繳獲。奏報所申請物資補給基本上都是軍功賞賜,至於傷亡撫卹金所佔的比例通常不會太大。
然而敗軍之將就不一樣了,戰敗不僅意味著沒有繳獲,還有輜重物資的損失,傷亡比例的激增。最主要的是即便是大敗之戰,也有部分將士立功。一場大型戰役,肯定是有勝有敗。大局整體敗了,區域性也會有斬獲。
對於專門負責後勤保障的部門來說,凡是敗軍之戰,輜重物資的補充必不可少,這是確保前線安全的重中之重。傷亡撫卹金的部分,也不能缺斤少兩。勝敗乃是兵家常事,誰敢剋扣傷亡撫卹金,那就是自尋死路。
對於敗戰之軍,唯一可以操作的地方就是對於部分立功受獎人員的賞賜問題。要是主公不想掏那筆錢,只要問罪統兵大將,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不賞。打了敗仗還要獎賞肯定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