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那些在敗戰之中浴血奮戰立了戰功的人,難道就應該受那種莫名其妙的委屈嗎?這不是逼迫那些有能力戰鬥的人隨大流保命要緊嘛?
敗戰之中殺敵立功的人該不該受到獎賞,這就得看統兵大將的能力了。有的統兵大將謊報軍情,把大敗說成大勝,這著實不可取。然而以敗軍的結果否定立功將士,那又會打擊將士們的積極性。
就拿九江之戰來說,騎兵督呂猛腰埠戰敗,六千大軍僅有不到千人活著抵達含山。
要知道圍殺騎兵督的吳軍超過了七萬。雙方兵力對比更是懸殊。那些活著的將士,個個都有斬首功勞。倘若按照戰鬥的勝負定賞罰,騎兵督倖存將士的功勞就廢了。
然而梅園的軍功核算部門並沒有一刀切,更沒有透過處置呂猛來回避對有功將士的獎賞。憑藉著完善的情報網路,拿到了腰埠之戰的吳軍傷亡名冊。再結合騎兵督上報的情況,從而確保敗戰軍功的真實有效。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為了確定騎兵督的戰功,情報部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不過沒有人刁難騎兵督。大型戰役,誰也無法保證必勝。如何確保敗軍將士的軍功,就成了情報部的重要攻堅方向。
魯肅說:“王爺,我懂了!敗戰之軍也會有軍功。只是賠本的買賣誰都不會做,就有人打起了省錢的小算盤。”
想當初為了騎兵督的軍功核算問題,梅園吵得不可開交。甚至有人提出呂猛回爐重造,從而抹殺有功將士的功勞。好在劉立拍板決定——哪怕是損失慘重,也要核定有功將士的功勞,不能讓將士們流血又流淚!
要知道軍中對得敗軍之將和有功將士的態度截然不同。騎兵督的人會有什麼樣的命運,完全取決於梅園的軍功核定力度。
梅園禁止謊報軍情,同時也對敗戰之軍的有功將士給予高度的認可並確保軍功的準確性。據後來軍功核算部分統計,腰埠之戰的吳軍陣亡一萬有餘。那可都是騎兵督的戰功。
劉正說:“敗軍之將繼續在外領兵,就有九成的把握拿到應有的賞賜;倘若不智還朝,那就相當於配合中樞抹殺麾下將士的功勞。”
魯肅明白,倘若當初處置了呂猛,就會有人得寸進尺的抹殺騎兵督將士的功勞。一旦軍功核算開了此等惡例,就會迫使前線將領虛報戰功,從而腐蝕興漢軍的根基。
諸葛恪的問題不在於九江之敗損失慘重,而在於敗軍還朝接受了吳王孫權的處置,從而抹殺了腰埠大勝的功勞。
好在諸葛瑾為人聰明,自己掏腰包以吳王孫權的名義勞軍。這才讓諸葛恪躲過了信任危機。
當年兵仙韓信數度接受削爵,到最後削無可削就只能命喪黃泉的悲劇。其實根源在於那些追隨韓信平定天下的人立了功不得賞,最後離心離德。引頸受戮容易,家人不保更讓將士寒心。
本來在用兵之道上獨樹一幟的韓信,到頭來連個繼承衣缽的人都沒有。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
劉正不希望諸葛恪走上韓信的老路。沒有韓信的功勞,卻要接受韓信的悲慘命運。
讓諸葛恪讀文科,就是要促進其全面發展,將來可以軍政皆通,不至於被宵小之輩算計。
魯肅終於明白了劉正的特殊用意。司馬師的家族私心太重,就令其做一個純粹的武將;諸葛恪過於忠直,必須要加強文科政略方面的培養;趙統忠貞不二,全面培養才有利於將來。
興漢學院的專項計劃,針對十大英才做出了最合理的配置。
喜歡興漢使命請大家收藏:()興漢使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