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崔衡上書請辭的事,對季懷直來說,實在是一樁好事。是以他雖然對崔衡以此為要挾、請換皇後的舉動多有不滿,但用朱筆寫完那個“準”字之後,倒是瞬間神清氣爽。
好事成雙,開州又送來奏報:韓國公義女薛氏獻一治水良策,如若依法行事,沿岸百年安穩無虞。
陳昌嗣於月前離京,他此次出行的目的有二:一是巡視北方、查訪各地官吏,二是帶著薛寧沿河考察一番。
後者才是季懷直讓她出去的主因。
今年夏天,開州一段的堤壩被河水沖決,所幸及時堵複,損失有限。
但那上報的數字也已足夠讓季懷直警醒,若是薛寧真的於治水一道上天賦異稟,那便真的不能因為年齡之故,讓她在京中消磨時光了。
話雖如此說,但讓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去治水,想想也知道不可能,他便讓陳昌嗣以巡視之名,帶著薛寧去沿河的州縣、實地考察一番,若是真能提出什麼治水方案來,也是好事。
況且有陳昌嗣帶過去,也不怕當地守官慢待。
不過……
季懷直看著開州知府摺子上透出的態度:是沒有慢待,但這誇得天花亂墜,字裡行間的諂媚都快透紙而出了。
——也不知是在同韓國公拉關系,還是要討好帶人過去的陳昌嗣。
也怨不得季懷直如此想。這摺子雖是通篇的褒揚誇獎,對治水之策卻談之甚少,一看就是沒將薛寧提出的方案放在心上。
季懷直對這位知府的想法興趣不大,徑自提筆——韓國公義女薛氏獻策有功,特封南樂縣主。
並又對人在開州的陳昌嗣下了道旨意,命她不必繼續西巡,就地徵調民夫,等農忙一過,便按著薛寧的方案來挖溝修渠。
等這旨意傳到開州知府耳中之時,這位馬知府真真是一口血噴出來,險些以死謝罪。
他自覺不是那等清高之士,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可謂是極其熟練,臉皮厚度更是令無數同僚嘆為觀止,被人暗地裡笑稱為“馬屁知府”。
他對這個綽號可謂是全不在意,甚至有些洋洋自得——馬屁也不是人人都能拍好的。
此次,朝中大紅人陳首輔來到開州,他一路好吃好喝地伺候著,生怕這位大人在這兒生出些不滿來。見那位大人待一個小姑娘的態度非比尋常、處處提點,他雖是心中奇怪,但言語行動上卻是半點都不顧自己一方知府的架子、拉下臉皮,把那個十來歲的小丫頭都快誇出朵花兒來了。
在得知這位是當朝楊大將軍的義妹之後,更是對著小姑娘近乎諂媚了。
誰不知道當今聖上最為倚重兩人,文是陳昌嗣、武為楊文通。這小丫頭和這兩位都關系匪淺,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這小丫頭定然是和聖上關系匪淺啊!
這拍馬屁也是有講究的,怎麼拍才是力度適中、怎麼拍才不至於排到馬腿上,這裡頭都是有道道的。
是以見到這姑娘小小年紀,就能於水利一道上侃侃而談,馬知府當即心花怒放,這可是極好的機會啊!
他聽得極為認真、回去之後,便立即提筆,洋洋灑灑如有神助,不多時一篇“錦繡”文章便已落成,他即可命人送往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