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一場“蝗變”令趙恆進退兩難,九年靡費盡付流水,再無任何公信力可言。
百官對此諱莫如深,束手無策,寄希望於改元,求來年風調雨順。“朕奄受元符,克紹駿命,示以延洪之旨。誨其清淨之方,爰建號以紀年……歸尊之禮,庶協於惟新。誕告之文,特申於先甲,來年正月一日宜改元為天禧。”
然而,大中祥符九年十二月二日的一股東南風卻為這場封神運動注入新鮮血液。
福建六州、兩軍百姓萬餘人詣東華門,請將南海納入嶽瀆之列,享國家之祭。又以救世利人、扶危濟險之功,請以莆田湄洲民女林氏為天地神只,許民虔修歲祀。
中書禮房、禮儀院、太常禮院為此爭論不休。
林氏冥壽止五十八,絕對在人的範疇之內。
這樣的存在不是沒有,配享太廟太廟的名臣就是。
太祖朝的趙普、曹彬。
太宗朝的薛居正、石熙載、潘美。
開國以來,五人而已。
冷不丁的冒出一在室冥女與之並列,是不是小題大做?各地會不會爭相效仿?
百官願意蹉跎,開封府卻忍不了。
萬餘福建百姓竟然滯留京師不去,以寺院為家,人滿為患!
各寺住持、監院不堪重負,敢怒不敢言,赴開封府軟磨硬泡。
權知開封府事、盛度第一個旗幟鮮明的贊成納南海為嶽瀆,請從福建百姓萬里跋涉之誠,以此為東南歸心之證。
但百官心思不再侷限於一隅之地,似乎又回到了大中祥符元年。
“今歲缺雨,當引滄海以濟。”
趙恆從福建百姓之請,並賜帛絹,詔其返鄉。
“古今崇祀嶽瀆,懷柔百神,禮所不廢。至於有功國家,有裨民社者,報當異數。莆田湄洲民女林氏,靈明丕著,惠澤亶敷,茲特封為廣濟天妃。秩視海嶽之崇,典敘春秋之重。”
十二月初七。
福建百姓詣東華門謝恩。
福建轉運司任曉、知興化軍林殆庶入對崇政殿,請立六皇子壽春郡王為皇太子。
趙恆不許。
天禧元年,正月十一日。
奉天書合祭天地,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亦除之,賞賜如東封例,並蠲天下逋欠,雖盜用經三十年者亦蠲之。封壽春郡王為升王,封光國公為東平郡王。
是年正月、二月,京畿仍無雨,陝西、河北、京東皆蝗。
趙恆遂於三月齋宿垂拱殿,命升王日赴玉清昭應宮祈雨,東平郡王日赴太平興國寺祈雨。
百官心思微妙,有贊趙恆心懷蒼生,也有人言皇子年幼、不耐勞頓,請以宰相或親王代之。
與百官的小心翼翼相比,坊間言論就要放肆許多。
有卜者詣東華門上書,言兩位皇子出身低微,恐上蒼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