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宋文官的一面旗幟,歷北宋一朝而不倒。
張齊賢之前,從無文官守邊之例,更無文官統兵之制。
雍熙三年,趙光義北伐失敗。
偷雞不成蝕把米,河北、河東搖搖欲墜。
時任籤書樞密院事一職的張齊賢臨危受命,加給事中,出知代州,與代州都部署、知真定府石家莊)潘美同領河東緣邊兵馬。
同年十二月,契丹入寇。
代州南門告急,副部署盧漢贇保壁自固、拒不出戰。
張齊賢遂選廂軍二千出城卻之,又約潘美部會師幷州。
然而,適逢河北禁軍遭契丹重創,師行四十里的潘美接到趙光義密詔,嚴令其回軍真定府。
張齊賢將計就計,封鎖潘美回撤訊息,先伏步卒二千於土墱寨,又趁夜發兵二百,人手一幟,負一束薪,至州城西南三十里外,列幟燃薪。
契丹所部以為是潘美率主力來援,駭而北走。
張齊賢伏擊奏效,擒契丹北院大王之子一人,帳前舍利一人,斬首二千餘級,俘五百餘人,獲馬千餘匹,車帳、牛羊、器甲不計其數。
軍心大振,搖搖欲墜的河北、河東局勢就此穩定。
自此,趙宋君臣援引張齊賢故事,屢屢以文官守邊,並任帥臣。
張齊賢錯在太過出類拔萃,將“詭道”運用到極致,首戰即是巔峰,連累夏竦、韓琦、范仲淹等文官前赴後繼,致百萬軍民慘死陝西緣邊。
後來,神宗有意用兵契丹,猶豫不決,詢以宣徽使張方平,其答:“宋與契丹大小八十一戰,惟張齊賢太原之戰才一勝耳。陛下視和與戰,孰便?”
這樣的一根中流砥柱,即便不良於行,也要躺在三司外曬太陽,會是因恩賜而來?
三司老吏不寒而慄!
入秩、加俸或許只是安撫!
殺雞取卵?
鹽貼、度支、戶部副使,包括他林特,誰不是用老吏做耳目、心腹?
就不怕中書、樞密院癱瘓?
真當這王朝是你們讀書人在治理?
不是!
政令出自廟堂,由胥吏行於江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是通行官、專知官、直省官、孔目官、令史、書吏、掌庫、典庫、錄事、守當官這些操著殺頭心而又拿著乞兒錢的帛隸!
憑什麼?
官之貪者不敢問,官之庸者不能制,官之賢者有幾人?難道還能世襲之?
天下無封建之國、亦無封建之官!承蔭不過是養豬而已,開國將相之後今何在?
一朝天子一朝臣,卻有封建之吏不動如山,彼此互為姻親、父子相繼、兄弟相承……
辰時中,陽光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