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坊劉宅,忙忙碌碌。
人人都在為返鄉祭祖做準備。
趙念念也能感覺到這種歸心似箭的氣氛,一天到晚都要拽著劉緯袍衫,還想在磨刀石上磨磨小虎牙表決心。
劉緯很是頭痛,攜趙念念同行顯然不切實際,便想哄趙念念回宮看弟弟、妹妹……
可趙念念古靈精怪,一個勁兒的說牆外廊下就有很多弟弟、妹妹,一點都不稀罕。
劉緯只能先把精力放在《皇宋日報》上,因為劉嬌、洪澄等人都在行程之內,《皇宋日報》的平穩執行也就成了頭等大事,而且今後類似的情況絕不會少,必須有一套穩定的替代程式。
劉緯負責遴選頭版文字,剩下的則交由劉嬌、洪澄、姜氏、蕭十一娘群策群力。
此時,不缺投稿人。
適逢殿試揭榜,大部分落第舉人都還在京畿一帶徘徊。
有的是戀棧不去,有的是無家可歸,或是有家不能歸。
舉子落第之後,因貧不能歸者,不在少數,甚至會流離失所,選擇赴水而死。
劉緯竊取後世文章無數,心虛的不行。
《皇宋日報》雷打不動的在每年貢舉前後高價徵稿,並將各版稿酬榜於報館外,哪怕因此背上收買人心之名也在所不惜。
落第舉子逐漸成為報館採編等職位的中堅力量,佔據絕大多數,亦因此落戶京畿、娶妻生子。
劉緯的聲名狼藉,僅對中上層官僚、勳貴或僧道而言。
於底層人士或是百司胥吏來說,又是另外一種觀感。
任誰迎面喊上一句“劉一唐”或是“劉嘉瑞”,都能得一笑一揖。
“知好色則慕少艾”這一坊間趣聞,也讓人親切不少。
內城四廂四十六坊,僅嘉善一坊受劉宅影響,許民在牆外、廊下搭棚以居,而且不懼街道司清理,時不時的還能遇見趙念念與年齡相仿的孩子分享糖果、點心……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四月二十日,子時末。
昭德坊東二區因婢遺燼而火,其勢借風翻越坊道,蔓延至嘉善坊,幸得庇牆而居的貧苦示警、並以人牆至汴河汲水,絕患於坊外……
其時,火光通天,延焚四百間,照亮大半個內城。
雖然火勢遙遠,劉緯還是抱著趙念念、奉宋韓氏、攜劉嬌、四娘等女眷避至汴堤。
全是純木結構的房屋,想要滅火幾乎不可能。
軍巡鋪、街道司、來援禁軍只能把火勢控制在昭德坊以內,儘可能的搶人出火場,然後眼睜睜的看著財貨細軟化為灰燼……
有宋一代,火禁極其嚴苛。
皇城、內諸司、在京百司庫務、倉草場不得留燭,如致延燔,所犯人及官吏皆處斬……
官尚且如此,遑論民眾。
小則杖脊不免,大則流、死。
……
天威難測。
昭德坊化為灰燼。
劉緯心有餘悸的領著家眷回宅。
劉嬌奇道:“哥哥子時還在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