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有云:聖人不卷道而背時,智士不遺身而匿跡,生必耀華名於玉牒,沒則勒洪伐於金冊。
契丹建國初期,並無“玉牒”之制,直到天聖五年契丹太平七年、1027年),承平日久的耶律隆緒開始在文章上用功,這才畫譜牒以別嫡庶。
……
劉緯漫不經心的問:“不知上將軍、兩位國舅有沒有為先祖修玉牒的打算?”
周文質捏著兩手汗高度戒備,據說耶律諧裡腰間那柄橫刀削鐵如泥……
耶律諧裡緊握刀柄,哆哆嗦嗦道:“你……你……”
劉緯慌而不亂:“上將軍想到哪去了?凡行封禪之禮,告天之文,用玉飾書簡,亦為玉牒。上將軍和兩位國舅先祖若是修得正果,大可譜於玉牒、告於泰山,不才好心相詢,竟然換來拔刀?”
“果真如此?”耶律諧裡彷彿又死了一次,汗流滿面道,“某有些心慌,失禮了……”
“患難真情歷歷在目,上將軍何以動不動就拔刀?”劉緯故作傷心狀,恨不得在眼角擠出幾滴晶瑩。
“誤會、誤會……”耶律諧裡陪笑。
“道不同不相為謀,不才改日再來拜訪兩位國舅。”劉緯轉身就走。
“劉書記留步。”耶律諧裡抓著劉緯不放。
“於禮不合,上將軍自重。”劉緯怒目。
“請兩位中使暫避,容某向劉嘉瑞致歉。”耶律諧裡哭喪著臉道。
“哎……遠來是客,上將軍不必如此,此事貴國皇帝陛下絕不會知曉。”劉緯欲走還留。
盧守勳、周文質識趣推門,同廊下一眾契丹來使見禮。
“我大契丹太后殿下今秋將行柴冊禮、還政於我大契丹皇帝陛下。”耶律諧裡低三下四道。
柴冊禮即契丹八部早期部落聯盟首領即位儀式,契丹建國以後,通常先登皇帝位,再行柴冊禮。
“哦……”劉緯抱拳離去。
“劉嘉瑞!”耶律諧裡又一次目瞪口呆。
……
六月初三,詳定所上《封禪儀注》。
六月初五,封禪經度置制使、判兗州王欽若、趙安仁上疏:泰山前代封禪基址摧圮者修完之。
東封事宜,一一就緒。
百官趕赴兗州之際,趙恆再詔節儉:“朕自肅膺纘服,慎守詒謀,循法度以建中……當取實以革華,庶上行而下效。自今除袞冕、儀仗、法服及宴會所設一依舊例外,其宴會陳設雖許依舊,自今製造亦不得文繡。其餘外朝宮禁應乘輿、服御、供帳並皇親臣僚之家進奉之物,並不得用銷金、金線、文繡……有不如詔者,令皇城使劉承珪、龍圖閣待制戚綸變制以聞……”
六月初六。
孫奭使契丹境、告以封禪事歸來,並帶回契丹答覆。
“中國自行大禮,何煩告諭?其禮物慮違誓文,不敢輒受。”
於是,六軍拔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