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太子伴讀的年齡限制是十二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王獻今年十六歲,正是一個少年剛剛開始顯露矯矯身姿的時候。
趙載桓本以為會看到一個像是當年陳景書那樣的人物,可等他見到王獻的時候,卻發現實際上王獻比之陳景書要單薄的多,也文氣的多。
這是一個有些單薄,笑起來略顯靦腆的清秀少年。
但有趣的是,出身王家的王獻按理說在這回的四個伴讀裡頭應該是最有氣勢的一個,可實際上王獻顯得有點不起眼。
不管是趙載桓還是陳景書,都沒能從他身上發現王家公子哥兒的氣派來。
在王獻等人拜見太子的時候,陳景書仔細觀察了一下,這才算是察覺出不對來。
王家也是大家族,可王獻的禮儀其實很一般。
不是說王獻做的不好,而是說,總有哪裡讓人覺得不對勁。
王獻的一舉一動都很合乎規矩禮儀,但在陳景書看來,就是不對勁。
他仔細想了想,才發覺,王獻的禮儀表面上看著好,實際上卻不是那種浸潤在骨子裡的感覺。
陳景書從小長在陳家,他知道那樣的人該是何種樣子的,甚至陳景書自己也算是其中之一。
因此王獻身上這小小的違和感哪怕他不能第一時間意識到是什麼,卻還是會下意識的覺得不對勁。
這種事情平日裡不明顯,可當他們面對這天下最尊貴的人之一,大晉的太子殿下,當趙載桓頗具氣度威儀的接待他們,讓這幾個年輕人更加緊張之後,這種違和感就顯現出來了。
再加上王獻的穿著雖然整潔幹淨,衣服的料子也說不上差,卻也說不上好,尋常人穿也就罷了,從王家公子哥兒的角度來說,其實就有點寒酸。
陳景書心裡不由嘖了一聲。
看來這個王獻要麼是地位不高,要麼就是旁支遠親。
這也就難怪其他幾人對他不親近了。
除了具體身份有些不清的王獻,其他幾人,陳景書可記得清楚都是家中有頭有臉的正房嫡子呢。
等這些人暫時退下,陳景書便對趙載桓問道:“殿下覺得王獻如何?”
趙載桓笑起來:“我就知道你要問這個問題。”
陳景書沒有刻意調查過王獻,但趙載桓顯然是調查過的。
王獻在試捲上寫的身份是王毅的侄子,他也確實是王毅的侄子,不過這個侄子的關系就比較遠了。
而王獻的家境也確實一般,若不是有王家族學對家中子弟讀書費用多有減免扶持的,恐怕連讀書都要家裡省吃儉用。
可就算這樣,王獻與王家豪門之間也彷彿隔著巨大的距離。
直到這回說要給太子殿下選伴讀,原本像是王獻這樣的旁支自然是沒有資格的,若有好事,誰還不緊著自家嫡系子弟?
可王子騰的眼光和氣量畢竟不一樣,他便親自寫信叫家裡不拘關系遠近,是嫡是旁,只要是王家子弟都可以參選。
於是平日裡在族學中就格外刻苦的王獻就被選上了。
於王獻來說,這是他目前已知唯一的,也是最好的翻身機會,他更加清楚,自己除了讀書比別人更刻苦之外,並沒有任何長處,因此比起其他王家子弟,他更加努力了。
再加上自從成了伴讀備選,王家族中就給王獻家裡五十兩銀子,也叫他們給王獻平日裡吃喝好些,穿也要有點樣子,不然日後一副窮酸樣子,也給王家丟臉不是。
如此王獻家裡的生活才有所改善。
新年時又得了五十兩銀子。
前後加起來一百兩銀子對王家正房來說自然是不值一提的,可對於王獻卻是能夠叫家裡産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
而這回選上王獻,自從旨意傳過去,王獻連帶著父母一起,立刻被王家另外找了寬敞明亮的房子安置,又給了兩個丫鬟,銀子給了多少倒是不知,但少說也得有一二百兩,其他林林總總加起來,王獻的生活可以說徹底改變了。
甚至如果王獻日後能夠真的得到太子的看重,完全可以想到王家必定會傾力扶持他。
哪怕有短視的人,但至少現在還有王子騰鎮著呢。
陳景書聽了趙載桓的解釋終於點點頭:“難怪如此。”
難怪他覺得王獻不對勁,不像是個大家族公子哥兒。
王獻他本來就不是公子哥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