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吳夢看了一陣,沒有再去理會鍊鐵的事情,他招呼丁睿和張巖林來到平爐旁。
平爐兩邊和下面架設了鐵軌,兩道帶著輪子的半圓保溫罩緊緊包裹著平爐,下面還有熊熊燃燒的焦炭爐,鍊鋼前必須將平爐加熱到七百到一千度,以防鍊鋼時鐵水降溫太快。
高爐那邊又過了一陣,看著火候夠了,相州來的鐵匠師父大喊著出鐵,出鐵口這邊搭的是磚石水泥高臺。
開啟出鐵口後紅騰騰的鐵水一湧而出,出鐵口的運送車拖著鐵水便往平爐處送去,這後面的工序相州師父就完全不懂了。
按照宋代的方法,都是在鍊鋼爐下面加熱,上面用柳條木快速攪動,謂之炒鋼,其實炒出來的是不是鋼誰也不知道。
真正的好鋼必須是從爐頂向下吹入純氧,和鐵水中的碳和其他雜質氧化反應後生成廢渣,尤其是要氧化掉鐵水中多餘的碳,剩餘的才是鋼水,可以澆鑄鋼錠。
在宋代沒有條件製作純氧,只能依靠猛烈的風力來氧化鐵水中的碳和雜質,鐵水氧化的時辰和溫度也不好控制,畢竟宋代沒有測溫儀。
集裝箱裡倒是有兩個紅外線測溫儀,可惜裡面的充電電池已經沒有電了,怎麼發電吳夢還沒去弄,再說弄好了又怎麼樣,這玩意若是壞了就不用幹了。
那沒有測溫儀怎麼知道溫度?集裝箱內的色卡和鋼花的照片當下派上了用場,他拿出過塑的色卡溫度表,只要對著色卡來看鐵水的顏色就可以估計出溫度。
當然還需靠著一次次的鍊鋼實踐,採用不同的進風量和不同的氧化時辰來煉製,然後將所鍊鋼材展現出的不同品質做好相應的記錄,這樣才是長久之計。
至於紅外測溫儀,那是準備給坩堝煉工具鋼所用,同樣也要做好相應的記錄,要不然整體工業水平還沒進步到能夠測溫的地步,測溫儀若是壞了那就歇菜了。
吳夢聽說西夏的冷鍛甲和西夏劍比大宋強上許多,尤其是那什麼瘊子甲,更是著名於當世。他雖然沒有見識過,其實也知道西夏鋼鐵質量較好的主要原因。
鋼鐵中只要含硫量一高,延展性就差,材質很脆,無法冷鍛。
自唐代以後,華夏逐漸從木炭冶鐵轉向石炭冶鐵,而石炭中不可避免都含有硫這種雜質。
党項興州今之銀川)附近的煤含硫量是後世華夏領土上最低的,用這樣的煤鍊鐵,鐵中的含硫量也低,適合於冷鍛。
而大宋境內的煤含硫量都高,無法實現冷鍛,因此鐵甲和刀劍的質量低於西夏。
不過不要緊,只要此次鍊鋼成功,就一舉超越契丹和党項西夏,穩穩立於天下鋼鐵之巔。
吳夢看到鐵水車推過來了,趕緊吩咐拉開保溫罩,罩子一拉開,平爐灼熱的氣息逼人。
吳夢摸著身上發燙的衣服,暗道自己真是百密一疏,不知道在大宋弄些火浣布現代稱為石棉)來做工作服。
鐵水上到高臺,然後倒入平爐,工匠們按照吳夢的吩咐先加入生石灰,這是工業革命時代外國人發明的方法,用生石灰可以降低鐵水的含硫量。
因為使用平爐和保溫罩,此處不好安裝固定風道的水力鼓風機,只能靠幾個廂軍大漢踩著踏腳拼命向爐頂鼓入預加熱的空氣。
熱空氣甫一鼓入,鐵水接觸到強大的風力立時沸騰著翻滾起來,灼熱的空氣四溢,絲毫未見凝固的跡象。
爐內的鐵水先是一朵一朵較大的鐵花冒出,漸漸的有紅黃火舌出現,再後來火舌越來越亮,逐漸變為黃白色,然後變成白色,最後是高亮的白色。
張巖林對著色卡不停報數:“一千四百度、一千五百度,一千六百度了。”
到了一千五百度以上後,白亮的火舌不停爆出星狀的碳花,而且越來越多,到了一千六百度,火舌逐漸變短,碳花也由密變疏。
智慧和尚看得額頭直冒汗,他瞅了眼平靜無波的吳夢,揶揄道:“吳大師父,你就不怕這鍊鋼之術不行。”
吳夢嗤之以鼻,說道:“和尚,若是不行,老子就跳進鐵水裡,若是行,便把你那亮晶晶的禿頭塞進爐裡,如何?”
林貴平大笑道:“賊禿的鐵頭功功力非同一般,只怕這爐子煉它不壞。”
智慧和尚嗤笑道:“林掌櫃不是常自誇鐵砂掌功夫爐火純青麼,不如塞進鍊鋼爐子裡一觀。”
喜歡大宋的變遷請大家收藏:()大宋的變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