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對於自己在明朝要如何生存的問題,張知秋一直都還沒有想的十分地清楚透徹。
不同於“記憶中”自己所曾經生活過的永樂時代,那時的大明雖然問題一樣是不少,但總體而言國富民強,可謂是大明國勢最為強大的時期,根本沒有如今崇禎所要面對的這一堆內憂外患。
因為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所可能引發的“蝴蝶效應”心懷戒懼,張知秋一直都在小心謹慎地盡量避免讓自己“有所作為”,唯恐一不小心就絕了自己回歸現代的路。
其實事情到了眼下地這一步,張知秋已經不大相信自己一個穿越者可以毀滅世界未來的可能了——如果真是這樣,這個世界應該是早已經被毀滅了才是。
但是,雖然毀滅全人類的未來可能確實是有些力所不逮,但是毀滅自己的未來地可能還是客觀存在的,更何況張知秋也根本就不敢去賭。
不過,在現代認識了那個極有可能是與明朝的古人有著直系血緣關系的張三之後,張知秋現在所最需要去做的,便是盡快落實這個事情地真偽。
這件事情,不僅僅是關繫到張知秋在大明未來地行事準則,對於他尋找自己的父母,也是有著實際地意義的。
如果事實能夠證明現代的張三與明朝地張丹楓的血緣關系的話,那麼一些相關地時空理論便能夠得以證實,對於張知秋把握自己日後行事的分寸,也就有了一個可以用來具體衡量的標準。
就當前而言,張知秋傾向於認同那個“時空節點”的理論,在這個理論框架之下,穿越與改變歷史,都已不是什麼問題。
這個理論的核心是,穿越者所造成地每一次細微的歷史改變,都將可以産生一個新的歷史分支,而這個新的分支與原來的這個歷史主幹,在這些改變之後也還可以會有一些“相交之處”,這便是那些極為重大的歷史事件。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新的歷史分支改變不大的話,它還是極有可能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之後與原來的歷史重新“合流”的,這便是所謂“歷史的慣性”。
但是,如果新的歷史分支被改變很大的話,那麼在一些雙方共有地重大事件處便會形成一個不同歷史分支間的“時空結點”,透過這個“時空結點”,穿越者仍然可以穿越回自己原本的歷史空間去。
當然,如果穿越者在回歸到原本的歷史時空之後,這個時空的歷史則還是沒有被改變的,除非他再次地作出一些影響歷史未來走向的事情,再次地産生一個新的歷史分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穿越者不能趕在一個歷史分支與原歷史時空地最後一個“時空結點”前返回到原有地時空的話,那麼他也將永遠地不能夠回到自己的時空裡了。
換句話說,在他原本的歷史時空裡,也可以就此被認為是死亡了,而此後與其相關的所有歷史,也將會因此而做出改變。
這些理論,張知秋是在自己的那個關於未來地記憶中找到的,雖然還沒有能夠驗明真假,但他決心從現在開始就來做這件工作。
雖然不知道這個所謂地“時空結點”究竟是指多麼重大的事件,但張知秋也仔細地想過了,這些事件起碼也必須是要重大到能夠影響歷史地走向才夠分量,但具體是到什麼程度,卻還是要在實踐中去自行琢磨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張知秋覺得自己在這個時代可以做的事情也還是非常地多的,只要自己的所作所為不是逆天到完全徹底地改變歷史,那麼這種“時空結點”就會多的數不勝數。
比如象是如今,雖然自己所參與地輜重營一戰,盡管可能已經是改變了歷史,但是在歷史自身的慣性之下,顯然卻是已經做出了自我修正,對於自身未來在二十一世紀的走向根本就沒有任何地影響。
至於說張知秋為什麼敢於做出如此地結論——難道象現在這樣不受任何限制地、可以隨時進行與現代間的穿越,還不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嗎?
如果歷史真的是已經因為張知秋的所作所為而發生了改變,那麼張知秋就應該是隻有在某些兩個時空所共有地重大事件發生時,才可以進行這種雙向穿越的,但如今的情形卻顯然是並非如此。
將事情地前因後果認真地思考通透之後,張知秋終於長長地吐出了一口悶氣,忍不住地大笑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