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桓林出了如意坊,剛回到桓府大門口,卻見一個人在桓府門口徘徊,竟然是駱崇德!
這個書呆子想通了?桓林是暗中大喜,要寫小傳,若有大文豪駱賓王的兒子親自執筆,與何九奇的分量是大大不一樣。
桓林迎上了駱崇德,拱手說,“駱兄,今日什麼風將你吹來了?”
駱崇德眼裡見不到嫌棄、鄙夷之色,沖桓林連連拱手,“我已等了桓兄半日,桓兄那日苦口婆心的勸說,我回去想了想,桓兄確實有大才,而我卻張狂無狀。”
桓林一愣,今日的駱崇德還會說恭維話了,與那日的年輕氣盛、恃才傲物大為不同,少了幾分窮酸,多了幾分油滑,試探說,“駱兄確定我真有大才麼?依駱兄的說法,縱是有,恐也是有辱斯文的才,不務正業的才,沒有脫離低階趣味的才,哈!”
駱崇德想起那日對恩人桓林的明譏暗諷,臉色微微一紅,“桓兄說笑了,說笑了,今日是向桓兄請罪來的。”
以駱崇德的傲氣,能巴巴上門來請罪,看來,他是真的變了許多。
桓林輕描淡寫的一笑,“駱兄該是迴心轉意了?”
駱崇德神色漸漸凝重,繼而轉為黯然,“是,是迴心轉意了,不迴心轉意又有什麼用?家父曾一再教導,讀書人該擔負著家國千秋,以天下為己任。那日與桓兄告辭後,我回到書院,與那些學子說孔孟之道,要安於貧困,寒窗苦讀,中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是,那些學子們也不當真了,他們要走的路,不是老老實實的考常舉,而是託關系、花錢買通州府、縣衙的官員,妄想走制舉捷徑,金鑾殿上一舉成名,功成名就!”
桓林在穿越前的電視劇裡見過常舉和制舉的分別。
常舉是登科考試,名額不限,可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中榜後,由吏部篩選,為後補官員,官位有空再行安置。
而制舉,則是天皇、天後親自問策,名額有限,一旦錄用,便能任命為官。
所謂,閻王易見,小鬼難纏,單論當官的難易,自是以制舉為先。
有重利的地方,便有內幕。
在桓林看來,這制舉,雖美其名曰,破格提拔人才,但真正的人才若無權貴、大臣、地方父母官的推薦,吏部的審核過關,又怎能到得了金鑾殿?怎都像是朝廷大官拉攏門生,拉幫結派的手段。
他凝視著駱崇德的雙眼,緩緩的說,“寒窗苦讀十餘載,若不能金榜題名,空有滿腔抱負和學識有什麼用?學子們的行為,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不能說是完全做錯了。孔孟之道講君子、小人,而現實,講的是強者、弱者。”
駱崇德臉色黯淡,默然半晌,才說,“是,孔夫子奔波十國,是潦倒一生;屈原品行高潔,也被小人逼得投江自溺。”
他苦澀的點了點頭,又說,“這些日子,我曾厚著臉皮,挨家挨戶去找家父曾經的同僚、門人,望能討要些錢財。哪知,人走茶涼,奔走數日,僅討了五十貫錢不到,還是他人施捨來,令我莫要再去登門打擾。呵~想起桓兄那日的話,實在是真知灼見,空守著孔孟之道,能換來權力、錢財,還是尊嚴?”
駱崇德發自內心的由衷感慨,確是放下了心底那一個本就不存在的枷鎖。
桓林默然不語,又一個有為青年被他給帶壞了,世上從此少了一個堅守節操的君子,多了一個唯利是圖的小人。
過了一會,桓林終是掛上了笑容,“我與駱兄做不了真君子,那,寧可做真小人,也不做偽君子,是吧!”
駱崇德淡淡一笑,沖他拱手,“是,桓兄說到在下心坎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