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你們怎麼看?”
當問出這句話的時候,李淵的聲音分明有些顫抖。
就在今天早上,他收到了一份勸進表,上面有一百多名朝中大臣的簽名,說隋朝氣數已盡,如今天命在李,唐王當順應天命,即位稱帝,取隋而代之。
他一個人在書房對著勸進表思索半天之後,依舊還是無法下定決心,便命人去將自己的三個兒子以及親信大臣裴寂找來,給他們看過勸進表之後,便問起他們四人對此事的看法。
裴寂一向最是擅長揣摩李淵的心思,他見李淵神情隱隱有些意動,頓時猜到了李淵心中的真實想法,當即吹捧道:
“唐王,其實卑職一直也有此意,自從楊廣三徵高句麗失敗,大隋已經民心盡失,如今雖尚未滅亡,卻也不過是在苟延殘喘罷了。
相比之下,唐王自太原起兵以來,各地官吏無不聞風而降,天下百姓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可見人心向唐王。
即使如此,唐王何不順天意,遂人心,正式登基稱帝,以安天下臣民之心呢?”
聽到裴寂說自己登基稱帝乃是人心所向,李淵一顆心又不由躁動了幾分。
可是很快,一旁的次子李世民就給他躁動的心迎頭澆了一盆冷水:
“父王,孩兒認為,如今時機未到,不宜貿然稱帝。”
聽到李世民不贊成自己此時稱帝,李淵心中不免有些不喜,但他並沒有表露出來,反而不動聲色問道:
“哦?世民,你說說看,為何說如今時機未到?”
以李世民的神目如炬,自然看得出此刻自己父親心中有些不喜,但為了李家的千秋基業,他還是不得不繼續勸道:
“父王可還記得,漢末時袁術從孫策處得到了傳國玉璽,便認為自己天命所歸,冒天下之大不韙登基稱帝,最終淪為眾矢之的,稱帝不到兩年便在各路群雄的討伐下,落得一個嘔血而亡的下場。
同樣的道理,如今大隋雖然四分五裂,天下名義上效忠大隋的人不在少數,父王若是此時稱帝,必然也會淪為眾矢之的,給了其他人一個討伐的藉口,使得我軍應接不暇,疲於奔命,對李家的大業可謂是大大的不利。
因此,孩兒並不贊成父親此時稱帝。”
“二公子此言差矣!”
見李世民不贊成李淵此時稱帝,裴寂怎麼可能輕易放過這從龍之功,當即反駁李世民道:
“如今的天下大勢怎能與漢末一概而論,漢末時天下各路群雄都自認是漢臣,袁術貿然稱帝,自然會引來他們的討伐和圍攻。
可如今天下各路群雄中,有超過半數是靠興兵反隋起家,與隋朝可謂是勢不兩立。
若是唐王稱帝,正好派人去聯絡和拉攏他們,聯手顛覆隋朝江山。”
“裴長史未免太想當然了。”
李世民聞言不由冷笑一聲,隨即反唇相譏道:
“袁術之所以敗亡得如此之快,是因為他本是漢臣,卻妄稱天命,僭越稱帝,因此讓各路群雄不齒,紛紛以不臣之罪名討伐他。
而我們李家本是隋臣,只因楊廣暴虐無道,濫用民力,致使天下大亂,我們李家順應天意,另立新君,倒也在情理之中。
可如今天下未定,若是父王貿然稱帝,在世人看來,便與當年的袁術無異,給了各路群雄討伐的口實。
再者說,裴長史說天下各路群雄大多反隋起家,可你別忘了,自瓦崗覆滅之後,天下叛軍以竇建德最為勢大,太上皇一道旨意,還是便讓他們乖乖俯首稱臣了。
因此,若是父王公開叛隋稱帝,太上皇想要拉攏各路群雄討伐我李家,並非什麼難事。”
眼見自己的兒子和自己最信任的臣子各執一詞,爭論得不可開交,誰也說服不了誰,李淵不由看向長子李建成,沉聲問道:
“建成,你怎麼看?”
李建成看著手中的勸進表,沉吟了許久,最終輕輕嘆了一口氣道:
“父王,若是你不稱帝,恐怕勸進表上的一眾官員是不會善罷甘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