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聽到了李建成的言外之意,心中則是深以為然。
他知道因為秦昇在河北道的所作所為,關隴貴族已經恨透了秦昇和楊廣,一心要與隋朝徹底一刀兩斷,因此才聯名勸進,要自己登基稱帝建立新朝,向隋朝開戰,幫他們奪回那些田莊和土地。
若是自己堅持不肯稱帝,很有可能會就此失去關隴貴族的支援。
想到此處,李淵稱帝的心思又不由加重了幾分。
裴寂察言觀色,也在一旁繼續慫恿道:
“想當初唐王在太原起兵之時,無數名士豪傑慕名來投,他們之所以願意為唐王效力,無非是給自己搏一個前程,為後世子孫謀取一場富貴罷了。
若是唐王遲遲不稱帝,恐怕會寒了他們的心,最終背棄唐王,另投他人。”
聽完裴寂一番話,李淵雖然未置可否,但從神色間顯然能看得出來他心中對此話很是認同。
李世民看在眼裡,只得退而求次道:
“父王,不如再給孩兒一年時間,待孩兒率軍奪回河東,拿下巴蜀,到那時父王再稱帝也不遲。”
可沒想到就是“河東”兩個字刺痛到了一直沒有說話的李元吉,忍不住衝自己二哥冷笑一聲道:
“聽二哥的意思,若是你一直拿不下河東和巴蜀,父王便一直不能稱帝哦。”
可這話無疑激怒了李世民,他當即面色一沉,冷冷瞪著李元吉道:
“你還有臉說,要不是你臨陣脫逃,致使晉陽失守,河東淪陷,父王何至於如此被動。”
李元吉聞言也不由怒了,當即出言反駁道:
“二哥,你這話是什麼意思?當初要不是……”
“好了,你們兩兄弟能不能一人少說一句,不要一天到晚就知道吵個不停!”
一看自己兩個兒子又要當著自己的面吵起來,李淵心情越發煩躁,當即厲聲喝止了他們兄弟。
李世民和李元吉只能雙雙閉上了嘴,沒有再吵下去。
可李淵心情卻是越發煩躁,擺擺手讓兄弟三人和裴寂出去,他自己一個人待在書房靜靜。
待他們都告退之後,李淵看著手中的勸進表,腦海中不自覺浮現起自己第一次以臣子的身份上朝之時,看著姨父楊堅身著龍袍,端坐在龍椅上接受天下臣民和萬邦使節跪拜的場景……
而如今,他也有機會可以同樣去坐上那把代表無上權力的龍椅,難道他真要輕易放棄這個機會嗎?
想到此處,他的眼神漸漸變得熾熱,眼前的勸進表似乎在他眼中漸漸消失了,最終幻化成了一件龍袍,自動穿在了他的身上……
大丈夫在世,生當如是!
這一刻,李淵的心中不再有一絲遲疑……
……
大業十四年十一月,大興宮中的小皇帝楊侑突染惡疾,最終因醫治無效身亡,時年十五歲。
聽聞天子駕崩,身為大丞相的唐王李淵一度痛哭到昏厥。
之後,長安朝廷的一眾文武百官以國不可一日無主為由,上朝勸唐王李淵登基稱帝。
李淵三次推辭無果,最終只能無奈接受群臣的勸進,在長安城正式登基稱帝,國號大唐,年號武德,大赦天下。
之後,李淵下旨冊立其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尚書令和十二衛大將軍,統領大唐各路兵馬。
其餘有功之臣也各有封賞,一時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