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十面埋伏,說的是楚漢垓下決戰的場景,所以講究氣勢。”
似是已經調整好了情緒,翁路銘停止了剛剛撫弦的動作。
蘇鳴清楚十面埋伏的起調,所以早早就讓江波聚焦在翁路銘的手上。
翁路銘懷抱琵琶,左手按著品位,右手手指輕輕輪撫琴絃,只是兩下後手腕猛然發力,手指勾動著琴絃迸發出去。
金戈鐵馬爭鳴之聲,頓時清晰了起來。
翁路銘的動作一氣呵成,若不是蘇鳴早有提醒,江波就要錯過這樣精彩的場面。
翁路銘的手指輪撫越來越快,一時間彷彿金鼓戰號齊鳴,勾弦輪拂交錯用之。
戰前的壓抑之感,開始越來越凝重。
負責收音的安然,此時已經閉上了自己的眼睛,正當她以為後面會是更大的高潮的時候。
十面埋伏的聲調卻是忽的一緩,但此刻翁路銘的手指已經只能夠看到殘影。
此時彷彿有千軍萬馬靜默立於眼前,雖無聲,殺伐之氣卻浩浩蕩蕩。
翁路銘變輪拂為勾挑,如果說剛剛是沙場列營,那麼現在就是沙場點兵。
接連不斷的長輪指和扣抹,彈抹組合的指法,讓琵琶發出如長劍出鞘般的聲音。
讓琵琶的聲音,更有一種出征前的肅殺之氣。
正當時,琵琶聲又是一變。
剛剛集營列陣,那麼現在就是出征的時候。
蘇鳴清楚十面埋伏至少寫了垓下之戰中的三場戰鬥。
第一戰,就是現在曲調較為平緩的埋伏之戰。
調雖緩,但恰恰應和了埋伏之意。
氣氛寧靜,卻又緊張,這就是暴風雨之前的安寧。
雞鳴山漢楚兩軍小戰,楚漢兩軍短兵相接,氣息急促,翁路銘用著大量的彈挑,讓整個琵琶曲更具有殺伐之意。
九裡山大戰,這是楚漢兩軍激戰的生死搏殺之時。
馬蹄聲,刀戈相擊之聲,吶喊聲相互交織起伏。
一邊拍攝的江波,已經不知道什麼時候,將自己的視線從攝像機的前方挪開,直直的看著翁路銘的手掌。
此時的江波已經看不到翁路銘的手指,只能夠看到那不斷揮舞著的手腕,翁路銘的手指已經成為琵琶弦上的一道道殘影。
劃,排,彈,挑,交錯彈弦,後用推拉,拼雙弦的手法,讓整場戰鬥進入真正白熱化階段。
垓下之戰的結果,是項羽敗走。
先前琵琶聲的氣勢已經蕩然無存,連續的節奏也已經被零碎的曲調取代。
節奏零落的同音反複,與節奏緊密的馬蹄聲相互交替,這是突圍而走的項王與漢軍緊追不捨的場面。
最後一段,是悲壯的旋律,項羽自刎於烏江。
當翁路銘四弦一劃,曲調就此煞住,琵琶聲戛然而止。
“好厲害~”
安然的眼睛亮晶晶的看著翁路銘,她離著翁路銘的手掌最近,也是震撼最深的那一個。
“明朝的時候,有人曾經寫了一篇《湯琵琶傳》,記載了當時被人稱之為‘湯琵琶’的湯應曾彈奏《楚漢》時候的情景。
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