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沒想到竟然還有人會彈。
“前輩,您知道這個人在什麼地方嗎?”
“你想拍他?”翁路銘見著蘇鳴的表情,不禁笑道。
“嗯!”
“那我幫你聯系他,他應該會高興接受你的拍攝。”
翁路銘似是想到了什麼高興的事情,笑著向著蘇鳴說道。
“我們接著說,在敦煌的壁畫中,作為樂器的琵琶,出現了六百多次。
可以說凡畫有歌舞場面的地方,基本上全都有琵琶。
或在樂舞中作為領奏的樂器,或是以飛天的形式飄蕩在白雲間,或作為道具邊彈邊舞。
甚至出現了當年唐代最為著名的樂舞象徵,反彈琵琶。
我國音樂史上有名的燕樂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現的。
而琵琶在當時的所有樂器中獨佔鰲頭,成為獨領風騷的領奏樂器。
在當時,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琵琶一時間成為了雅俗共賞的樂器。
後來明代之後,琵琶漸漸由北向南轉移,尤其現在的蘇省和江省。
再後來,十九世紀也就是清朝,華秋萍出版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奠定了清代至近,現代琵琶極其演奏藝術的基礎。
自此,琵琶各個流派開始興盛發展。
這也標誌著我國的琵琶歷史,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高峰。
其實,在琵琶的歷史上,還有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翁路銘抬頭看向蘇鳴,發現幾人都聽得相當認真,便接著說道。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上每市一個叫大光明的電影院開業。
在開業典禮的時候,演出中一個不過二十多歲的小夥子,憑借一曲琵琶獨奏《十面埋伏》技驚四座。
風頭甚至蓋過了當時同臺演出的上每工部局樂隊,他們之前素有遠東第一樂隊之稱。
他的技藝也樹立了我們民樂歷史上的有一座豐碑。
他就是衛仲樂。
在當時,大同樂會出的節目其實有兩個,一個就是衛先生的琵琶獨奏,十面埋伏。
另外一個就是國民大樂。
這場音樂演奏,算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樂同臺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