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大家常聽到的那句話:‘思想問題是大問題。’
大家現在回去看全文,是不是這個意思?因此我想勸勸大家,不要拿著別人的觀點當做自己的觀點。道聽途說的東西,先存疑,再自己研究查實,最後做出自己的判斷。
比如我現在說的,就不一定就全對嗎?不見得。大家同樣可以存疑,再自己去研究,得到自己的結論,這才是讀書人‘求真’的本意。
我們再來說下一個所謂證據,很多人還喜歡引用的一段是《論語子路》裡邊的一段話:‘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
這話聽起來,真像是孔子認為樊遲問種地的事情,孔子不會,於是惱羞成怒罵他。
可真是這意思嗎?如果你開啟論語,會發現原話是這樣。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哎呀,又有一個長尾巴。
這才是原話。上位者崇尚道義,老百姓自己就來了。不用靠豐衣足食吸引他們,因為政治正確,他們自己就能創造財富,這就跟之前講的意思相扣了。”
四爺爺說完,看了一眼直播間裡的評論,不由得哈哈大笑。
“剛剛有網友說孔子說的是空話,人家請教實幹,你給人家畫大餅。
其實這就是政治手段和政治理念的區別,也是我正想解釋的孔子說樊遲是小人的意思。
剛剛解釋過了,孔子認為,重視耕作勞動,這些只是追求經濟利益,最多也只能算政治手段。
而作為當時的政治人物,更應該重視的是政治理念。
禮,義,信,這才是根本和重點,有了正確的政治理念,才是解決國家大事的前提。
有一個例子可以很好的解釋這個問題,那就是世界各國的憲法序言。
法國:‘法國人民熱愛《人和公民權利宣言》……共和國對那些表明意願和共和國結合的海外領地提供以自由,平等,博愛的共同理想為基礎的,並且為其民主發展而設計的新體制。’
德國:‘我德意志人民,認識到對上帝和人類所負之責任,願在聯合歐洲中以平等地位貢獻世界和平……’
美國:‘我美利堅合眾國的人民,為了組織一個更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增進全民福利和確保我們自己及我們後代能安享自由帶來的幸福……確立這一部憲法。’
中國:‘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
懂了嗎大家?自由,平等,博愛,世界和平,正義,全民幸福……這些都是重要的政治理念,是不是一個比一個‘空’?是不是剛剛那位網友說的夫子的‘畫大餅’?
可這偏偏是指導一個國家施政的最重要綱領,這些東西,遠遠比稼與圃更加的重要!所以才會被寫入各國憲法開篇序言!
而恰恰是這些‘畫大餅’,才是孔子希望學生們問出來的問題!
所以孔子口中的小人,指的只是樊遲,而不是指的農民。明明需要加深政治理念研究的時候,他去窮求政治手段,這就是政治領悟力不夠,視野不夠開闊思想層次不夠高,不足以在未來成為一個合格得施政者。
不過我要指出的是,因為孔子的這些論斷,後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宋儒之後就陷入了另一個誤區,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錯誤地認為只要高舉理念的大旗,把理念當做手段來施展,就可以解決一切政治困難。
這就是忽略了兩者的根本區別,忽略了各自所處時代的實際情況。
這才導致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此類言論的市場,結果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導致了儒學的僵化,政治體制的僵化,引發了後來的民粹主義對儒學的詬病,否定甚至是清算。
我想說的是,夫子的理論,偉大於他所在的時代,他提出了一個可供中國人奉行幾千年而且可以繼續奉行下去的的基礎性綱領。
我們需要繼承的,是他的精神大略,而不是把他的片言只語作為百分之百的真理萬世不移,否則,既是東施效顰,又是刻舟求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