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藝術畢竟不是現實。
《年會》給了一個好結局。
未來不可知,抓緊當下吧。
讓我們來彙總一下《年會不能停》裡高頻的職場黑話。個人結合網際網路的理解,未必準確)
對齊顆粒度:雙方資訊同步,形成共同認知。包括:目標對齊、時間對齊、資源對齊、角色對齊等等。
抓手:有效的切入點或者方法。包括:工具、技能、資源、人力等等。
組合拳:多種資源、策略等等組合起來。
底層邏輯:問題産生的最本質原因。
矩陣:層級關系或者職能權力結構。
day 3
昨天正式到學校,所以沒有來得及進行記錄。
發生了很多奇幻的事情。
下午的時候任課老師在課程群裡發布了開學考的訊息,猶如晴天霹靂。因為我連書都沒有,考的是兩年前的課程內容,而我當年的課程書已經捐出去了……)
這種出離的憤怒和焦慮加重了我對開學的焦慮,以至於稍稍沖淡了一些對家的離愁別緒。我就像是一個程式設定完成的npc,每年固定的時間做著固定的事情,産生固定的情緒,對家的思念在這一刻達到頂峰,而後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消去。
離開家的那天,最後一頓晚飯是在家裡吃的,吃得很早,都是平常的菜色,但是突然想到或許很久不會有人一遍遍督促你去吃飯,不會有人問你今天想吃什麼,不會有人刻意地挑出飯菜裡的佐料。在這一刻,我們從孩子變成了大人。走向學校的列車大概有什麼特殊的魔力,能讓我褪去孩子的皮囊,拔生出大人的成熟。
學校裡有很多人,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過這麼多的人了,那是一種久違的喧囂和熱鬧,然而又是孤獨的。這不長不短的路上,沒有人與我並肩同行。
我們家裡的人,大概對感情都是吝嗇的。我們不擅長煽情,也不會表達自己的不捨。尤其是我。我尤其不願意開口,我鮮少說愛你或是想你,我甚至很少去注視一個人。某天,我無意間看到,他們臉上長了斑,早年高大的身軀已經佝僂。我才意識到,原來我真的已經很大了,他們已經很老了。
在這一刻,我接受了自己的成長。
舍友陸陸續續地出現在狹窄的宿舍裡。這裡還保留著我們走時的樣子,除了多了些灰塵,好像我們只是出去吃了頓飯,回來仍舊是溫馨的小天地。
我們無話不談,數十天未見,我們有太多的話可以聊,那種熱鬧溫馨的場面。
今天早上,自然地醒過來。洗漱一番,收拾書包。三兩相約著走向食堂,我們與學校,熟悉而陌生。
day 4
今天上了一整天課,全都是上機課程。
上午連著四節的大課,聆聽了學校十年來的快速發展史,又深入瞭解了一下學院老師的優秀。不過總的來說,這部分課程還算簡單,記錄了一些相關的檔案和書籍,準備課後再好好看一看。這些書籍我感覺和備考也挺有關系的,可以培養我們的科技素養和國家戰略認知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
書單如下:
《關於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2022
《電子政務標杆管理:全球視角》2001
世界公共部門報告:處於十字路口的電子政務》2003
《邁向機遇》2004
《從電子政務到整體治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