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 1 章
本來是在某佩連載的,後來舉家搬遷至此——
day 1
今天其實並不是我備考的第一天。
我是一個很焦慮的人,但同時又好像有懶癌似的。可能有些朋友會和我有同樣的感覺,明明知道某件事相當重要且相當緊急,但就是提不起勁去做。焦慮著玩,玩著焦慮。
年前我就已經開始備考了,聽了幾節課,每節課都好長啊最重要的是,每節課都幹貨滿滿……還好是錄播課不然真是來不及記筆記……每次看見課堂時長就有一種脊背發涼的感覺……)
不過姑且把今天當作正是備考的第一天吧!
天氣:雨夾雪
主題:言語主要包括關聯詞、主題詞等)
這個世界就是一場大型的閱讀理解……
但發現了一件新奇的事情,雖然行測多數是選擇題,但是很多文字裡有很多新穎的或者有哲理的句子,很適合記憶並背誦。歸納整理後你就擁有了一本屬於自己的素材本!
比如: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實現文明互鑒,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
一不留神就到現在了。
早點休息。
day 2
備考第二天。
同時在進行大創的中後期任務,包括論文修改和發表、報告撰寫等等。
並行的還有市調賽的比賽報告,這場比賽是我參加過的最憋屈的比賽。不在於比賽內容,而是整個團隊並不團結,一盤散沙。
還有兩天就要開學了,果然是不論哪個階段都不想開學。雖然有點想念學校食堂裡的石鍋拌飯、砂鍋雞、啵啵魚,也有點想念各個食堂的奶茶店,但還是捨不得家裡的舒適和安逸。
今天抽空看了《年會不能停》,熱播的那段時間正好是備考期末周,對這個電影完全沒有了解。今天也是無聊在b站刷到了。剛點開看的時候還以為是個年代劇98年年會那一小段),還尋思怎麼《繁花》到這個都在講年代劇。等到後面老胡進了公司感覺喜劇的樣子搭建起來了。
喜劇的核心是悲劇,藝術的本質是現實。
《年會》裡的角色設定都很有記憶點。馬傑克像是大眾的縮影,努力工作時常背鍋,好事總沒他,壞事他的鍋。白客演的好真實,尤其是在《打工人之歌》那部分,馬傑克diss完“領導”,還略帶點心虛緊張地拱手致歉。莊達菲飾演的penny是一個叛逆的理想主義,可能很多年輕人在看的時候會在她身上找到自己的縮影。最後的辭職信也很符合她的角色設定,世界這麼大,我想叛逆一下。
看《年會》的時候覺得很搞笑,看到老胡真的在做一個“壞領導”的時候很憋屈很心酸大概是,做一個壞職員有風險,但做一個壞領導很容易吧),最後我的未來不是夢和打工人之歌出現的時候,很燃,那種腎上腺素飆升的感覺,爽到我二刷了一遍。
但同樣覺得,很真實。越臨近畢業越覺得焦慮不安。誠然,我們在備考,但沒有人能保證自己能考上。是不是我們最終都會重新流入勞動力市場,成為萬千求職的年輕人之一。
待在象牙塔多年,很大程度上我覺得自己與社會,或者說,與社會的需求脫節了。在看很多影視劇的時候,現在會出現以前沒有的角度。以前大多是看男帥女美,看愛情如此甜蜜,看事業蒸蒸日上。現在更多的是,看他的眼神,看他的潛臺詞,看他的一舉一動,去理解背後的黑話,去分析那些天降的黑鍋。會想這是不是之後自己會遇到的職場焦慮。
看《年會》的時候,最有共鳴的就是馬傑。penny有她的理想和信念支撐,有她尚且年輕的勇氣。老胡有陰差陽錯的巧合,有多年工作積累下的經驗,有標準件廠帶來的踏實。馬傑其實也擁有很多,踏實努力,把加班當作態度,盡可能地最大限度地開發自己迎合公司。但他既不是外包,可以一走了之;也不是領導,可以模稜兩可。每次看到他糊裡糊塗、自圓其說,臉上麻木,嘴裡還為領導開脫,都覺得,很心酸。